[发明专利]一种恶臭气体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60527.2 | 申请日: | 200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6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任大军;康志坚;雷力;田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04;A61L9/014;A61L9/20;B01J19/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 戎 |
地址: | 430081***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恶臭 气体 处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恶臭气体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恶臭气体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恶臭污染排放标准》(GB14554-93)定义恶臭为: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为了保护和提高各类处理现场及周围环境卫生质量,减少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对恶臭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国际国内治理恶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除臭法、物化除臭法和生物除臭法等几大类。其中化学除臭法主要包括臭氧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和高铁盐酸溶液法。目前普遍应用的物化除臭法是吸附法,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某些金属氧化物和大孔高分子材料等。生物除臭法主要包括生物过滤法、生物吸收法和复合生物滤池法。对比这些技术,生物除臭法存在占地面积大、脱臭效率不稳定、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而吸附法存在吸附剂再生的问题;化学除臭法对恶臭气体处理较为彻底和稳定,但运行费用较高,如何高效、低成本的产生高级氧化剂,是化学除臭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应用较多的化学除臭方法。
臭氧氧化法是利用臭氧强氧化剂,使臭气中的化学成份氧化,达到除臭的目的。该法有气相和液相之分,由于臭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较慢,一般要先通过药液清洗法,去除大部分致臭物质,然后再进行臭氧氧化[孙彤,徐彪.除臭方法及展望[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3(6):44-46]。常温下,O3很快分解为氧分子和氧原子,氧原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与H2S、NH3、硫醇等反应可生成无害无味物质,同时也可以氧化、分解有机物,起到杀菌、除臭的作用。臭氧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排气扇、臭氧扩散器、臭氧接触室、输送管网、臭氧生成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用来分解恶臭物质的臭氧剂量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臭氧处理法在污水处理厂恶臭去除方面的应用比较成功。然而当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废气中污染物浓度很高时,臭氧不能完全氧化这些污染物。另外,未使用的残余臭氧本身又造成一种空气污染。臭氧氧化的缺点为能耗高(每生产1kgO3需耗电12~15kw·h)和处理不当时的臭氧污染[李珊红,李彩亭,谭娅等.恶臭气体的治理技术及其进展[J].四川环境,2005,24(4):45-49]。
光催化氧化法是利用二氧化钛作为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法,对臭气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在近20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光催化技术直接用空气中O2作氧化剂,反应条件温和。超微粒状(纳米材料)二氧化钛、氧化锌吸收紫外线后产生电子和正穴,使吸附的水氧化为·OH自由基,空气中的氧被还原为·O2-离子,形成过氧化物,能有效地将臭气污染物氧化,最终将其分解为CO2、H2O等无机小分子,达到除臭的目的[P Pichat,J Disdier,C Hoang-Van,et al.Purification/deodorization of indoor air and gaseous effluents by TiO2 photo catalysis[J].CatalysisToday,2000,63:363-36]。但光生电子和空穴对的转移速度慢,复合率较高,导致光催化量子效率低,反应转化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运行可靠、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恶臭气体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为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分为处理系统和处理方法,处理系统是:紫外灯管与整流光触媒板安装在处理箱内,紫外灯管垂直穿过整流光触媒板,处理箱的内壁和整流光触媒板均匀地涂有纳米级TiO2,在处理箱内放置有活性炭纤维;湿度传感器置于处理箱内,加湿机通过管道与处理箱相通;风机通过送风管与处理箱的进风口相通,处理箱的排风口与大气相通。
其中,活性炭纤维距紫外灯管的0.07~0.1m处且平行于紫外灯管呈条状放置。
本发明采用的处理方法是:处理系统中的处理箱内的相对湿度为50%~90%,恶臭气体在处理箱体内的流速为0.2~0.8m/s,紫外灯管的紫外线照射强度为50~100W/m2;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为900~1600m2/g,活性炭纤维或嵌入或不嵌入纳米级TiO2粉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605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