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伸缩式探头载体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58373.3 | 申请日: | 2009-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0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彭朝勇;赵全轲;高晓蓉;王泽勇;王黎;彭建平;张渝;黄炜;赵波;张兴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主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24 | 分类号: | G01N29/24;G01N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31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探头 载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铁路车轮的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伸缩式探头载体。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铁路车轮的探伤,不论是国内的人工超声波探测还是国外的拆卸轮对的落轮式超声探伤,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检测时间。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要想完成全面的轮辋轮辐超声波探伤,需要在车轮踏面和轮辋内侧面放置多个超声波检测探头,探头载体尺寸空间要求较大。但是动车组轮对下方有减速箱、刹车盘、撒沙管等障碍物的阻挡,可用于自动超声波检测的空间非常有限;转向架下的空间狭小,探头很难进入轮对踏面下方。在国外类似的情况下,就只有放弃空间狭小处的轮对探伤检测,这对于铁路行车安全极为不利。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空间较大又能缩小的伸缩式探头载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尺寸空间较大又能缩小的伸缩式探头载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包括探头,探头固定在探头载体上。
上述的探头载体由电机、齿轮、弧形齿条、活动弧形板、固定弧形板和横梁构成,电机固定在固定弧形板上,弧形齿条固定在活动弧形板上,齿轮装在电机的轴上、与弧形齿条啮合,两块活动弧形板和横梁连接成一个活动框架,两块固定弧形板和横梁连接成一个固定框架,探头固定在横梁上、与车轮踏面贴合,活动弧形板上有弧形导向槽,弧形导向槽内有导向块,活动框架和固定框架通过导向块相连接。导向块和弧形导向槽起导向的作用,利于活动弧形板和固定弧形板作弧形运动。
上述的弧形导向槽内有1~2个导向块。
上述的探头载体伸缩运动的驱动装置是电机或旋转气缸或液压马达。探头载体伸缩运动的驱动装置可用在各类踏面形状的轮对检测上。
上述的探头载体的弧长伸缩范围为260~450mm。探头载体和探头要与车轮踏面贴合,轮对及转向架下部的空间却有限,探头的布局要求跨距较大,其探头载体的弧长最小也要450mm,在这样的长度下,探头载体无法从轨道的内侧放入车轮踏面下方,所以在检测时,我们将探头载体收缩至弧长为260mm,再将探头置入轮对踏面的下面,在贴紧踏面之后,由电机带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弧形齿条运动,固定弧形板和活动弧形板之间发生相互位移,从而将探头载体伸展成所需的长度,对轮对进行检测。
上述的探头载体有两个,每个探头载体上至少有探头8个。
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是一种不落轮式轮对探伤用装置。其工作过程如下: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动车检修库以后,伸缩式探头载体的专用小车在检测地坑内行走,将探头载体运送到被检轮对的正下方,两个检测探头载体分别从轮缘内侧和车轮径向贴合到车轮上,然后进行转轮,通过电机带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弧形齿条运动,固定弧形板和活动弧形板之间发生相互位移,从而将探头载体伸展成所需的长度,对轮对进行超声波探伤、数据实时采集,最后经过数据分析处理,输出轮对探伤结果报表。检测完之后,电机反转,带动齿轮和与之啮合的弧形齿条反向运动,固定弧形板和活动弧形板之间发生相互位移,探头载体作收缩运动,缩短至所需的长度,然后再将探头载体从轮对踏面的下面移到轨道内侧,专用小车在检测地坑内前移,准备下一个轮对的检测。
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设计合理,使用、调试、维修方便,检测准确度高;伸缩式探头载体稳定性和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不但解决了转向架下空间狭小、探头很难进入轮对踏面下方的棘手问题,而且还提高了检测覆盖率;节约了落轮式超声探伤所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检测时间;保证了铁路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的工作状态图。
图2是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的探头载体收缩时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的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的探头载体伸展时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的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伸缩式探头载体,包括探头1,探头1固定在探头载体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主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主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583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质污染预警方法
- 下一篇:应用三维激光影像扫描系统测定树冠体积分形维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