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反射零点的带陷UWB天线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9339.1 | 申请日: | 200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7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谢泽明;褚庆昕;谢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9/04;H01Q1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零点 uwb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反射零点的带陷UWB天线。
背景技术
当前,个人局域网(PAN)被视为未来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其中超宽带(UWB) 技术由于抗干扰能力强、传输速率极快、系统容量大、功率消耗低和造价低廉而成为个人 局域网实现的重要手段。由于UWB技术未经电信管理部门注册,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所定义的工作的频带属于共享频带,其中包含已经注册的系统频带,如WLAN 802.11a即是一例。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现行的UWB系统往往需要采用滤波结构以 抑制对已授权的系统的干扰。对UWB天线加带陷结构即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
在现有的带陷UWB天线中,天线反射系数的阻带带宽不能控制,而实际中由于UWB 系统的发射功率极低,即使是发射脉冲时瞬时功率也不过1W,而过宽又不必要的阻带会造 成发射功率的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对UWB天线阻带的控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由于工 作频段为3.1-10.6GHz的UWB通信系统开发将随着第四代无线通信业务的来临而变得紧 迫,而UWB系统作为一种未经注册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与占据相同的固定频段的已注册 无线通信系统的纠纷间将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对发射功率的过度浪费也可能导致UWB 系统更为复杂。为此阻带可控的UWB带陷天线的研发变得不可或缺。
目前国外对超宽带天线陷波结构的研究开展,还主要是集中在对天线辐射结构加槽实 现的。该法产生的阻带带内性能优越,往往峰值驻波比可达50以上,而且加工比较方便, 适于廉价推广。但是这一方法所产生的阻带过渡带往往非常宽,以驻波比2为标准时往往 超过1GHz,而且其中低于驻波比值3的频段就经常宽达0.5GHz,而高于驻波比10的频段 则往往在400MHz以内,作为窄带滤波结构非常地不经济,容易造成本来就紧张的脉冲功 率进一步的不必要的衰减。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NTEL无线通信实验室Seong-Youp Suh等人开发的共面波导 接入的帆船天线、J.KIM开发的双谐振环槽矩面天线、都柏林技术研究所的X.L.Bao开发 的H槽矩面天线、Hany M.Zamel的加槽矩面天线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带反射零点的带陷UWB天 线。其具有发射和接收脉冲电磁信号的能力,可作为PAN移动通信中的个人终端天线使 用。
对天线加带阻结构的其中一个主要途径是加λ/4开路线以实现陷波,一般采用开槽工 艺。对特定频率,由于对应电长度λ/4的开槽而使得该频段的电流在槽的两侧边缘反相, 从而实现带阻。现有的这一陷波结构虽然能产生比较好的阻带特性和通带特性,但是其阻 带过宽,而且不可控制。本发明利用传输线等效原理,在带阻桩与圆单极子连接的对称节 点附近插入两段等长的并联λ/4开路线(以下简称带通桩),从而实现λ/4开路线匹配法的 应用,即在所需要的频率处产生反射零点,以此实现对阻带带宽的控制。本发明具体通过 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反射零点的带陷UWB天线,包括一个圆单极子、圆单极子微带线馈线、地板、 介质基板,圆单极子紧贴于介质基板的一面上,圆单极子微带线馈线与圆单极子连接且处 于同一平面上,地板位于介质基板的另一面上且正对圆单极子微带线馈线,该UWB天线 还包括由两条λ3/4开路线构成的引入一个反射极点以实现带阻功能的带阻桩,以及由两条 λ4/4开路线构成的引入反射零点的带通桩;所述两条λ4/4开路线引入一个反射零点;圆单 极子设有关于圆单极子微带线馈线对称的一对对称节点,所述带阻桩中的开路线均沿圆单 极子边缘分布,且两条λ3/4开路线、两条λ4/4开路线关于圆单极子微带线馈线对称;以圆 单极子微带线馈线为对称轴,该对称轴两侧的任一侧的λ3/4开路线和λ4/4开路线的一端通 过该侧的一个对称节点短接在圆单极子上,该三条开路线的另一端均为开路端;所述λ3为 所述反射极点的频率对应的波长,所述λ4为所述反射零点的频率对应的波长,λ4≤λ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93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静电悬浮电晕驱动旋转微陀螺
- 下一篇:便携式膜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