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白血病广谱标记物WT1基因mRNA表达的试剂盒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36662.3 申请日: 2009-01-15
公开(公告)号: CN101781677A 公开(公告)日: 2010-07-21
发明(设计)人: 李明;陈嘉昌;陈华云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Q1/68 分类号: C12Q1/68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10665 广东省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检测 白血病 广谱 标记 wt1 基因 mrna 表达 试剂盒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检测白血病广谱标记物WT1基因mRNA表达的试剂盒,特别是涉及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临床样品中WT1基因mRNA表达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WT1在正常成人体内只局限于在肾小球细胞,造血干细胞等中表达。当其与转录因子如p53或EGR-1等相互作用时,会表现出致癌基因的特性。HL60和K562细胞株强烈表达WT1,而且WT1的反向寡核苷酸通过致K562和MM6细胞凋亡,使表达WT1的癌细胞株(K562,HEL,THP-1等)被抑制,但WT1的反向寡核苷酸对不表达WT1的细胞株(U937)则没有任何作用。

研究发现WT1与多种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WT1常常在成人及儿童急性白血病(AL),慢性白血病(CL),脊髓发育不良症(MDS)中过度表达。临床研究指出高表达量的WT1与成人及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儿童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和MDS的预后不良往往是有联系的——WT1基因表达量越高,预后越差。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该基因参与了人类白血病的致病过程。

年龄和治疗前的染色体核型是目前公认的影响AML预后的重要因素。50%~60%的成人原发AML患者的治疗前骨髓中可检出获得性染色体异常(10%~20%为复杂核型),而40%~50%的患者未能发现异常。被纳入中危组的正常核型AML是细胞遗传学分类中人数最多的一个亚型,但该组的长期生存率只有40%。非常有必要寻找一种特异的分子标记去评价预后,预示复发,从而对患者加强治疗,改善其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而WT1基因的检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总而言之,WT1基因在各类白血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因而WT1基因可作为一种广谱的白血病标志物用于判断疗效、预后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特别是作为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理想的MRD检测指标。对目前检测WT1基因mRNA表达的方法主要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传统的PCR技术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终点检测)PCR技术相比,实时定量监测方法不仅实现了低拷贝数靶多核苷酸的定量分析,而且还具有特异性和精确度更强、自动化程度更高以及污染的可能性更小等优点。

实时荧光PCR技术是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系中加入荧光标记探针,使用一种带有核电偶联装置(CCD)的PCR扩增仪,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动态变化实时反映PCR的每个循环的扩增水平。CCD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周期性地发出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收集检测荧光信号,并通过软件分析汇总到工作站得到扩增曲线。通过对扩增曲线以及循环阈值(Ct)的分析,能够对检测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时荧光PCR将DNA扩增与检测过程融合为一体动态检测DNA扩增的全过程,省掉了PCR后处理过程大大缩短了结果分析时间,使得该方法更加快捷、方便。由于实时荧光PCR采取一种封闭的检测模式,从而减少了气溶胶污染和由此的造成的假阳性。因此,该技术在靶多核苷酸样品的检测和定量分析中,已逐渐取代传统的PCR方法,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

TaqMan PCR技术是实时荧光PCR的一种(Mackay IM et al.Real-time PCR in virology..Nucleic Acids Res.20025;30(6):1292-1305;Lie,Y.S.,Petropoulos,C.J.,Advances in quantitativePCR technology:5’nuclease assays.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998.9,43-48.)。与传统的PCR相对比,其在反应体系中增加了一条两端分别标记荧光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的探针。探针结构完整时,荧光报告基团发出荧光的能量转移给淬灭基团,呈现淬灭效应。如果扩增过程中有靶序列的存在,扩增的过程中探针分子逐渐被水解切断,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相互解离,阻断了二者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荧光报告基团发出荧光信号。随着扩增的进行,荧光信号随着目的片段的扩增而呈现线性增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66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