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细铝酸盐荧光粉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35382.0 | 申请日: | 2009-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董岩;邵起越;韩学林;蒋建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K11/64 | 分类号: | C09K11/6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超细铝酸盐 荧光粉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酸盐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属于荧光粉制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铝酸盐荧光粉由于化学稳定性高,发光性能优良,而广泛在荧光灯、PDP等照片和显示器件中应用。铝酸盐类荧光粉一般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来制备,如美国专利US5989455、US5868963、中国专利CN1381547A中制备铝酸盐绿色荧光粉的方法是将氧化铝、碳酸钡、碳酸锰、碳酸锶、氧化镁等原料和适量助熔剂混合,然后在氮/氢弱还原性气氛中1200~1600℃的温度下灼烧,而后将灼烧产物进行球磨分散、水洗、干燥、过筛。在烧制过程中需加入硼酸等助熔剂,虽然可以降低合成温度,但也使荧光粉严重烧结,必须通过球磨分散等方法降低荧光粉粒径,而导致荧光粉颗粒表面损伤,使得荧光粉性能大幅度下降。
中国专利ZL200510038369.2公布了一种使用共沉淀法制备铝酸盐荧光粉的方法,解决了共沉淀法合成铝酸盐基质荧光粉时Al3+容易以形成Al(OH)3凝胶沉淀的问题,可以获得粒径小于3μm的铝酸盐荧光粉。
但经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方法给出的范围过于宽泛,容易残留少部分Al(OH)3凝胶沉淀,导致高温煅烧后可能会残余少量粗颗粒,而且对含Ba离子的荧光粉体系存在沉淀不完全的现象,往往需要多加Ba,得到的荧光粉性能也不稳定。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超细铝酸盐荧光粉的制备方法,用改进的共沉淀法制备铝酸盐荧光粉,工艺简单、易于放大、制备出的荧光粉体中心粒径小于3μm,颗粒外形呈六角片状,大小分布均匀,无粗颗粒。制备出的荧光粉发光性能优越,无需球磨即可作为等离子显示器(PDP)、三基色荧光粉或蓄光型荧光材料等使用。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出的铝酸盐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按铝酸盐荧光粉的化学组成,分别称取所相应的金属的硝酸盐、碳酸盐、乙酸盐或氧化物原料,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加硝酸或盐酸配制成金属离子混合溶液,使其中Al离子的浓度为0.3~3.5mol/L,控制pH值在1~3之间;
2)配制碳酸氢铵溶液,浓度1~3mol/L,用氨水将pH值调节为8~10之间;
3)在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添加剂,加入量为所称取的铝盐的0.2~5%mol;
4)将碳酸氢铵溶液加热至20~40℃,将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加入碳酸氢铵和添加剂混合溶液,同时进行搅拌,通过加入氨水保持沉淀体系的pH值为8~10之间;
5)所有金属离子混合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陈化;
7)停止搅拌,静置或离心沉淀,倒掉上清液,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或酒精洗涤1~3遍,脱水,烘干,得到蓬松粉末;
8)将干燥后的粉末在1000至1600℃的温度下灼烧至少一次0.5~10小时;
9)将灼烧产物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脱水后烘干,过400目筛后即可得所需荧光粉。
该方法是使用共沉淀法制备铝酸盐类荧光粉,而且在共沉淀时,Al以碳酸铝铵或其水合物形式沉淀。沉淀反应温度在20~40℃之间。
在沉淀反应过程中加入的添加剂为氟化铵或氟化氢铵中的至少一种。
金属离子混合溶液的pH值在1~3之间。
在配制碳酸氢铵溶液时,在碳酸氢铵溶液中溶解入完全生成BaSO4所需数量的硫酸铵;制备含Ba元素的铝酸盐荧光粉。
陈化时间在1~3小时之间;
将干燥后的粉末在1000至1600℃的温度下灼烧时,如果为Eu2+、Mn2+或Tb3+等激活的荧光粉,需要在还原性气氛下灼烧;制备含Ba的荧光粉时需要在1300℃以上煅烧至少1小时以上,以彻底去除硫酸根残余。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优点是:(1)工艺稳定,各种金属离子沉淀完全,制备出的荧光粉化学计量比准确,发光性能优越;(2)制备工艺简单、周期短;(3)制备出的铝酸盐荧光粉颗粒细小,中心粒径<3μm,分布窄,无粗颗粒残留,不需球磨即可应用;(3)荧光粉合成温度显著降低,节省能耗。
具体实施方式
1,按所要制备的铝酸盐荧光粉的化学组成,分别称取所相应的金属的硝酸盐、碳酸盐、乙酸盐或氧化物原料,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并加硝酸或盐酸配制成所需的金属离子混合溶液,使其中Al离子的浓度为0.3~3.5mol/L,pH值为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53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芯片大容量PCR与集成实时CE检测
- 下一篇:用于网络装置的缓冲控制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