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喷雾施药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3192.5 | 申请日: | 200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4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春笃;张波;储金宇;陈志刚;黄勇强;许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7/00 | 分类号: | A01M7/00;B60P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农作物 病虫害 防治 喷雾 施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保护施药机具领域的喷雾施药车,特别涉及一种集红外探测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和植株茎部施药技术于一体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喷雾施药车。
背景技术:
现代植物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是植物病虫害防治中最有效、最 经济,应用最广、而且较少受地区限制的方法。化学防治中,最常用的施药方法有常量喷雾、 (超)低量喷雾、弥雾、烟雾、涂抹、喷粉等多种,使用最多的是常量喷雾。国内生产喷雾 机械的企业很多,喷雾机械的品种多、类型杂,使用量和保有量大,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 低,大多只是在泵药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过程中仍然采用人工、大容量连续喷洒方式,不 仅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污染了环境。国内外专家研究 发现目前这种“雨淋式”的喷洒方式,由于喷雾量太大,雾滴粗,难以沉积在作物表面,真 正附着在植株上的药液量不到喷洒总量的20%,绝大部分药液流淌到地面,造成了大量的农药 浪费,加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1)挥发和流失,浪费农药,污染环境。施药技术的落后使得所施药剂的大部分经挥发和 漂移,造成药剂的有效作用损失而浪费农药,同时这种挥发和漂移引起的流失进入水源、土 壤和大气中,并不断积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畜和生物的安全以及生态平衡带来许 多严重后果。
(2)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常规施药需用上千倍的水稀释药液,这样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上述问题,激发植保工作者不断探索,寻找新的施药技术,研制高效的施药器具,提高 农药利用率,降低防治成本,减小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降低劳 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开发一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喷雾施药车,集 红外探测技术、静电喷雾技术和植株茎部施药技术于一体。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如下:
红外自动探测用于主动识别施药目标植株。红外光电传感器检测到植株信号反馈给MCU (微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再经放大电路放大来控制电磁阀的通断,药液由药泵增压至所需 的工作压力,当检测到植株时,电磁阀打开,喷头朝着植株方向进行喷雾,喷头喷出的高浓 度低药量雾滴正好喷在植物的茎部或所其它要求施药的部位,当检测到的是植株间的空隙时, 电磁阀关闭,停止喷雾;这样间歇作用使雾滴有效地喷施在作物植株上,减少污染和浪费。
实际上喷头喷出的雾滴并非全部落在植株上,为提高雾滴落在植株上的概率,采用静电 喷雾技术,直流高压发生器提供实现静电喷雾技术中电极环所需要的高压电能,使从喷头喷 出的雾滴在负高压电场中荷电,并进一步雾化,荷电雾滴作定向运动飞向植株,同时在电场 力的作用下,雾滴轨迹朝着植株方向运动,并吸附在植株上,大大提高了药液在植株上的吸 附率,从而提高喷药质量和防治效果。
吸附在植株茎部的荷电雾滴药剂具有内吸性,通过药剂内吸的特性进入植株体内,随体 液输运到植株的其它部位,即为实施植株茎部施药,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喷雾施药车由供药部分、红外探测部分、喷雾控制部分、 供电部分、荷电喷雾部分、行驶部分和机架组成。供药部分位于机架的中前部,通过供药部 分的药箱的箱托将其连接于机架上;供电部分装入机架后部的金属盒内;行驶部分通过支撑 架连接于机架的下面;红外探测部分和荷电喷雾部分分别通过固定架连接到机架下面,位于 行驶部分的前后轮中间,相对于机架两侧对称布置,其中红外探测部分在荷电喷雾部分的前 面;喷雾控制部分通过管路连接于荷电喷雾部分和供药部分的中间。
(1)供药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31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移动型风冷式后冷却器
- 下一篇:电磁感应采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