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2-氨基丁酸酶法转化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0982.8 | 申请日: | 2009-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8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焦庆才;刘均忠;陈争依;董凯;赵根海;刘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3/04 | 分类号: | C12P13/04;C12R1/69;C12R1/645;C12R1/05;C12R1/32;C12R1/3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锡瑜 |
地址: | 21009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丁酸 转化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L-2-氨基丁酸酶法转化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2-氨基丁酸是抑制人体神经信息传递的脂肪族氨基酸,临床可用于脑血管 病后遗症,并具有降压作用,在牙科临床上亦用于无痛去龋。此外,2-氨基丁 酸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医药中间体,已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例如盐酸 乙胺丁醇、左乙拉西坦等。盐酸乙胺丁醇是R.G.Wilkinson于1962年发现的抗 结核药物,该药物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其它细菌作用不明显, 且与其它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广泛适用于各型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左乙 拉西坦是比利时UCB公司开发的第二代乙酰胆碱激动剂,主要用于治疗局限性 及继发性全身性癫痫,该药由于其独特的抗癫痫机制、理想的药动学特征、高 效且安全的临床效果而成为具有良好前景的新型抗癫痫药物之一。
根据目前文献报导,2-氨基丁酸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酶法
2008年,苗维娟等(过程工程学报,Vol.8,No.1,2008)将甘油脱氢酶和 亮氨酸脱氢酶偶联,以甘油和2-丁酮酸为底物,同时合成1,3-二羟基丙酮和 L-2-氨基丁酸。
1999年,I.G.Fotheringham等(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7(10): 2209~2213,1999)利用大肠杆菌K12菌体细胞以L-苏氨酸和L-天冬氨酸为底 物通过转氨反应合成了L-2-氨基丁酸。
1950年,J.P.Greenstein等(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82(2):451~ 456,1950)利用从猪肾、牛胰腺中提取的氨基酰化酶酶法拆分氯乙酰-DL-2-氨 基丁酸制得L-2-氨基丁酸。
2、发酵法
2000年,H.Tomoihiro等(JP 2000279163(A),1983)利用高红曲生产 L-2-氨基丁酸。
1983年,中西俊秀等(JP 63287493(A),1983)采用大肠杆菌属或谷氨 酸棒杆菌属的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了L-2-氨基丁酸。
3、化学法
2007年,奚强等(武汉工程大学学报,Vol.29,No.4,2007)以正丁酸和 溴为原料合成了2-溴丁酸,再以2-溴丁酸与氨水反应制备了DL-2-氨基丁酸, 其收率为62.5%。
1986年,R.S.Compagnone等(J.Org.Chem.,51(10):1713~1719,1986) 将蛋氨酸在T-1雷尼镍作用下脱去甲硫基生成L-2-氨基丁酸。
1978年,E.A.Jeffery等(Aust.J.Chem.,31(1):73~78,1978)利用汞电极 在氨水或氯化铵溶液中电催化还原其相应的酮式氨基酸(或氨基酸钠盐)的方 法,制备了DL-2-氨基丁酸,产率仅为48%,且有副产物谷氨酸生成。
1965年,K.K.Babievskii等(Seriya Khimicheskaya,No.1,89~95,1965) 将硝基乙酸甲酯、乙醛和乙酰氯的反应产物经催化加氢后得DL-2-氨基丁酸甲 酯,水解后制备了DL-2-氨基丁酸,产率较低还有副产物苏氨酸生成。
1954年,G.Losse等(Chemische Berichte,Vol.87,No.9,1954)利用手性拆 分剂D-酒石酸或联苯甲酰-D-酒石酸拆分DL-2-氨基丁酸分别得到其对应光学 异构体。
据文献报导,氨基酰化酶具有高效性和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因此在手性氨 基酸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
2006年,崔志芳等(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Vol.22,No.1,2006)利用从 猪肾中提取的氨基酰化酶,对N-乙酰-DL-蛋氨酸进行了拆分,在最佳工艺条件 下L-蛋氨酸的产率可达45%;
2005年,高大响等(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7(2):38~41,2005)选育了 刺孢小克银汉霉9980菌株,并利用其氨基酰化酶来拆分DL-丙氨酸,在最佳工 艺条件下,D-丙氨酸得率平均达87.1%;
2005年,钱绍松等(化工进展,Vol.24,No.5,2005)利用米曲霉的氨基 酰化酶活性拆分了DL-茶氨酸,在最适条件下,L-茶氨酸收率达到理论收率的 8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09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