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微孔隔膜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28618.8 | 申请日: | 2009-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2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徐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伟嘉 |
主分类号: | B32B3/24 | 分类号: | B32B3/24;B32B9/04;B32B27/20;B32B27/32;C08L23/12;C08K5/098;C08K5/3432;C08J7/00;B29D7/01;B29C47/92;B29C55/02;B29C71/00;B29C35/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贾海芬 |
地址: | 213002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微孔 隔膜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烯烃微孔隔膜及其制作方法,属于薄膜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聚烯烃微孔薄膜的广泛用途及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内近年来对聚 烯烃微孔薄膜的研究逐渐升温。该种聚烯烃微孔薄膜可用于气体分离膜和 反渗透膜的底膜;也可用于透析、无菌包装等医学用途;工业水处理膜以 及锂离子电池隔膜。CN1272374C公开的“一种聚丙烯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 是采用聚丙烯、单组分成核剂和油类为原料,经挤出平膜、退火、两阶段 单向拉伸、热定型和收卷制成聚丙烯微孔膜。但在微孔膜的制作过程中, 由于是采用两次单向拉伸的方法,其总伸长率30%~300%,因此所制得的 微孔膜孔形为狭长形,造成孔径难以控制。另外其横向无强度导致薄膜极 易撕裂,很难被工业化利用。而CN1233051C所公开的“一种锂电池隔膜 的生产方法”,虽然能分别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双向拉伸来解决孔径难以控制 的问题,但由于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是采用相同拉伸倍数,易导致薄膜出 现贯穿的微孔,同时由于该方法未进行高温下预收缩的松弛处理,因此采 用该方法制成的隔膜热收缩率偏大,这些缺点使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使 用时易使锂离子电池发生短路。另外由于聚丙烯的非亲水性,该种薄膜作 为锂离子电池隔膜吸附电解液能力不佳,同时也由于离子导电率偏低从而 使锂离子电池内阻偏大,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微孔均匀、透气性和热收缩性能好、 且具有高离子导电率的聚烯烃微孔隔膜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烯烃微孔隔膜,其特征 在于:由聚烯烃微孔基膜和镀在聚烯烃微孔基膜上面或/和下面的氧化物层 构成,所述的聚烯烃微孔基膜按重量百分比由96.5%-99.995%的均聚聚丙 烯树脂和0.005%-3.5%的β晶型成核剂构成,该聚烯烃微孔基膜的平均孔 径在80-200纳米,孔隙率为30%-50%,透气率在 1.5-15ml.cm/cm2.sec.atm,所述氧化物层的厚度在0.05-2微米,所述的氧 化物层为纳米氧化铝层或氧化硅层,且氧化铝或氧化硅的材料粒径在10- 150纳米。
其中,所述β晶型成核剂为稀土成核剂、二元羧酸盐成核剂和环己酰 胺成核剂中的其中之一或二种或三种混合。
所述的二元羧酸盐成核剂为庚二酸钙、庚二酸钡、辛二酸钙或庚二酸 钠。
本发明聚烯烃微孔隔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1)、熔融和挤出:将96.5wt%-99.995wt%的均聚聚丙烯树脂和 0.005wt%-3.5wt%的β晶型成核剂充分混合后送入挤出机内,在180-280 ℃温度下经挤出机熔融挤出膜片,用低于140℃温度的铸片辊对膜片冷却;
(2)、拉伸:膜片在110℃-150℃的温度下,以1.4-5.5的纵拉伸倍数 下进行纵向拉伸,时间小于0.5s,再在1.1-4的横向拉伸倍数进行横向拉 伸,时间小于0.5s,且纵向拉伸倍数大于横向拉伸倍数;
(3)、松驰和热定型:膜片在110℃-180℃的温度下同时进行纵向和横 向预收缩的松驰,松弛时间在0.5-10min,然后再在130℃-200℃的温度 下进行热定型处理,热定型时间0.2-5s,制成聚烯烃微孔基膜;
(4)、镀层:在聚烯烃微孔基膜上或/和下面用磁控溅射镀氧化物层,该 氧化物层厚度控制在0.05-2微米,制成聚烯烃微孔隔膜,其中,磁控溅射 时的磁场强度为1000G,在惰性气体中,射频功率200-600W,溅射电压 -100--200v,沉积温度60-120℃,沉积时间2-10秒。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在聚烯烃微孔基膜的表面镀有厚度在0.05-2微米的氧化物 层,在该氧化物层的作用下,氧化物使隔膜具有高离子导电率,本发明聚 烯烃微孔隔膜的离子导电率比普通聚烯烃微孔薄膜提高3-5倍,作为锂离 子电池隔膜能减小锂离子电池的内阻,从而能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伟嘉,未经韩伟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6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