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455.3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7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敏;倪进波;邵千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31/20 | 分类号: | C07C31/20;C07C29/92;B01J27/05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强酸 催化剂 反应 分离 提取 丙二醇 方法 | ||
1.一种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利用固体 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发酵絮凝液中的1,3-丙二醇,具体为:
1)、制备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将硅、锡、锆、或钛的氧化物的前身物在含酸或碱的乙醇 溶液中进行水解,掺杂金属阳离子,在10~100℃陈化1~12h,抽滤,滤饼在0~200℃烘 干,研磨过筛子,之后用0.01~5mol/L的硫酸溶液浸泡1~48h,过滤,滤饼在100~1000 ℃的马弗炉中煅烧0.5~24h,得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2)、利用该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发酵液中1,3-丙二醇;
a.絮凝过滤除菌体:发酵液经非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与无机电解质复配絮凝,过滤除去 菌体;所述的发酵液由以下菌种及突变株产生的1,3-丙二醇发酵液之一:肠杆菌、或肺炎克 雷伯氏菌、产气克雷伯氏菌、产酸克雷伯氏菌、弗氏柠檬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巴氏梭 状芽孢杆菌、短乳杆菌;
所述的非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为非离子聚丙烯酰胺、或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吡咯烷酮,无 机电解质为铝盐、或铁盐、钙盐、明矾、聚合铝盐或聚合铁盐;
b.醇醛缩合反应: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和萃取剂的存在下,以醛或酮试剂为缩醛反应试剂, 与1,3-丙二醇进行缩合反应,生成水不溶性缩醛产物,分离有机相;醛或酮试剂的加入方式 是一次性加入、分批加入或流动加入,醛的质量浓度为25~99%,酮的质量浓度为25~99%;
c.有机相水解反应:分离除去未反应醛、酮,在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和水的存在下,进行 缩醛产物水解反应,得到1,3-丙二醇与醛;有机相水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0~150℃,反应 时间为2~24h,水的量为缩醛质量的1~50%,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量为缩醛质量的0.1~50%;
d.精馏得到1,3-丙二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中,所用的硅的氧化物前身物为硅的酯化物或溶胶,其选自 原硅酸四甲酯、原硅酸四乙酯、原硅酸四丙酯、原硅酸四丁酯、或水玻璃;锡的氧化物的前 身物为酯化物或氯化物或硫酸物,其选自锡酸四甲酯、锡酸四乙酯、锡酸四丙酯、锡酸四丁 酯,四氯化锡或硫酸锡;锆的氧化物的前身物为锆的酯化物和氯化物,其选自锆酸甲酯、锆 酸乙酯、锆酸丙酯、锆酸丁酯或二氯氧锆;钛的氧化物的前身物选自钛酸甲酯、钛酸乙酯、 钛酸丙酯、钛酸丁酯、四氯化钛、硫酸氧钛或硝酸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中,含酸或碱的乙醇溶液中,乙醇中加的酸为乙酸、丙酸、 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加的碱为烧碱、氨水或尿素中的一种;酸或碱的用量与硅、锡、锆或 钛的摩尔比为5~4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中,掺杂金属阳离子为钨、镧、钼、铝、铁、铈、锆或锰中 的一种或多种,掺杂金属阳离子与硅、锡、锆或钛的摩尔比为1∶0.01~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中,用于浸泡的硫酸的量与氧化物的前身物的质量比为0.1~ 2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醇醛缩合反应中添加的醛为下列之一:乙醛,甲醛,丙醛,丁醛,苯甲醛,乙二醛,戊 二醛,己二醛;酮为下列之一:丙酮,丁酮,戊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醇醛缩合反应中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用量为1,3-丙二醇质量的0.1~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反应分离提取1,3-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醇醛缩合反应中所用的萃取剂为汽油、石油醚、甲苯、乙苯、二甲苯、二乙苯、4-甲基-2- 戊酮或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45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