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8062.2 | 申请日: | 200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1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许时婴;王璋;夏书芹;鲍士宝;朱卫红;袁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30 | 分类号: | A23L1/30;A23P1/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时旭丹;刘品超 |
地址: | 214122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茶多酚 纳米 脂质体 氧化 明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含有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脂质体 控释与抗氧化的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明胶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是胶原降解的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 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将明胶液涂布在成膜介质上,干燥后可形成一层明胶 膜,明胶膜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例如可以用于方便面的调料袋、中成药的内 包装等,可以将药物固定在明胶膜上制成载体膜等。为了改善明胶膜的性质, 可以在成膜前将某些物质加入到明胶液中,例如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提高 明胶膜的抗氧化性能或抗菌性能;或者根据使用需要将多糖或脂质添加到明胶 膜里改变其力学性质、通透性等。但是,添加到膜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由于光照 射、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本身容易被氧化、分解破坏,而使得其不能在长时间 内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延长膜的抗氧化性,可以采用对添加的生物活性物质先 加保护,使膜在使用过程中维持长时间的活性。国内外的研究大都只停留在明 胶膜中添加活性物质,没有考虑活性物质的保护,本发明为了弥补这一空白, 采用了纳米脂质体技术对添加的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进行先保护再添加到明 胶膜中,制备茶多酚纳米脂质体明胶膜,控制茶多酚的释放,延长明胶膜的抗 氧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茶多酚纳米脂质体明胶膜的制备方法,为了 增强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在明胶膜中的利用率,达到茶多酚在 膜中的缓释效果,延长明胶膜的抗氧化时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有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的制备方 法,其膜组分中含有茶多酚纳米脂质体、明胶及甘油;制备工艺为:
(1)制备茶多酚纳米脂质体共悬液:纯度≥92%的茶多酚25-60mg溶解于 50mL pH为7.0的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400mg的吐温80,体系温 度控制在50℃;将溶解有500mg蛋黄卵磷脂及100mg胆固醇的无水乙醇溶液 8mL用注射器快速注射进入前述缓冲液体系中,50℃条件下水合作用30min; 水合作用结束,移入250mL圆底蒸发瓶中,减压蒸去乙醇,经探头式超声处理: 380W,1s开,1s停,即得到茶多酚纳米脂质体共悬液;
(2)制备明胶液:将6-8g明胶置于250mL烧杯中,用70mL去离子水在室 温下溶胀2h,添加0.8-1.33g甘油作为增塑剂,然后在60℃下搅拌溶解20min 制成明胶液;
(3)含有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的制备:将步骤(1)制备的茶多酚 纳米脂质体共悬液取30mL加入到步骤(2)制备的70mL的明胶液中,搅拌混匀, 超声脱气,60℃保温;每次移取3-5mL添加了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明胶液铺展 到有机玻璃板上成膜,成膜温度为25-30℃,成膜时间为20-24h,制得含有茶多 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
本发明采用的分析方法:
1.茶多酚纳米脂质体平均粒径:用Nano-ZS90粒径分析仪测定。
2.茶多酚纳米脂质体包封率:用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
3.Zeta电位:用ZetaSizer2000型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
4.茶多酚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明胶膜的微观结构:用Quanta 2000型扫描电子 显微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纳米脂质体控释与抗氧化可食用膜技术制 备了固定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控制茶多酚在明胶膜中的释放, 延长明胶膜的抗氧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茶多酚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明胶膜的横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2茶多酚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明胶膜的膜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3含有茶多酚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明胶膜与对照空白明胶膜分别在2天 和贮存30天后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比较。a、对照空白明胶膜,b、茶多 酚纳米脂质体抗氧化明胶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0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秸秆羧甲基化组分分离及制备秸秆羧甲基纤维素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网络线水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