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设施的设置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28007.3 | 申请日: | 2009-0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 发明(设计)人: | 陈峻;王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港湾 公交 停靠 站点 多方 停车 换乘 设施 设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涉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和管理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缓解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公共交通运行的节点,公交中途停靠站点承担了满足公交车辆停靠和乘客上、下车要求的任务,公交站点的优化设置对于减少公交车辆与其它社会车辆运行的干扰,以及鼓励更多的交通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当前公交停靠站点的设置优化方法而言,一是为避免道路上公交车辆停靠而产生的对其它机动车的运行干扰,将传统的直线式公交停靠站点改进为港湾式停靠站点;二是结合城市实际道路横断面形式的不同,将港湾式停靠站点分别设置在人行道路(一块板道路)、机动车中央分隔带(二块板道路)和机非分隔带(三块板道路)上;三是针对部分多条公交线路汇集的公交站点或首末站点,配置相对完整的地块(依据规范要求,每个公交站点面积应大于2000平方米),服务于公交车辆的临时停靠及回车、调头等功能。本发明服务于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设置在机非机动车分隔带上的形式,因此针对该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设置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上,不仅可以避免公交车辆临时停靠对于路段其它机动车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其与非机动车交通的相互干扰,已经在国内很多城市实际使用。该类型公交站点的设置要求包括:机非机动车分隔带宽度应大于4米,港湾式停靠站点的长度应大于25米,通常在25~40米之间,公交站点长度越大,则其服务多辆公交车同时停靠的能力也就越强。当前该类型公交站点设置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及公交乘客的其它交通设施设置方法欠缺,公交停靠站点设置无法充分发挥吸引不同交通方式出行者乘坐公交的效用,具体表现为:(1)如果周边无护栏隔离和车辆停放设施,则乘客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后,往往随意穿越相邻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严重干扰交通运行状态,并产生交通安全隐患,同时,自行车和机动车驾驶者(乘坐者)如果要在公交站点进行换乘出行,则可能将车辆随意停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路上,同样干扰正常交通运行;(2)如果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位置设置了隔离护栏和过街通道,尽管公交乘客进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和过街得到了有效组织,但是将导致各种自行车和机动车辆将无法直接在人行道上停放,现状又缺乏结合公交停靠站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车辆停放设施设置的技术,将给自行车和机动车驾驶者(乘坐者)在公交站点进行换乘出行带来困难,并间接导致公共交通吸引力的下降,鼓励出行者采用机动车或其它方式出行,不利于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优化;(3)现有技术无法提供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附近进行回车和调头的方法,无法满足公交车辆的紧急事件处理和实时调度的要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不仅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处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换乘公共交通提供了良好空间,有利于鼓励多方式交通出行转换为公交出行,而且可以避免公交站点附近自行车和机动车随意停放、公交乘客随意穿越非机动车道及机动车道的现象,有效保障了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在公交停靠站点位置有序运行,同时,该发明还为紧急事件及公交调度要求下公交车辆回车和调头提供了保障。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服务于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的多方式停车换乘的设置方法,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道路机非分隔带,通过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中部设置机非分隔带,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再在机非分隔带上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带、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机动车隔离桩、机动车停车带、机动车直行专用道和机动车调头车道,将机非分隔带两侧的道路连通;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置隔离护栏,隔离护栏在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通道垂直位置处设置开口,将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及机动车道连通。具体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8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井下管柱卡管器的液压控制方法和液压控制回路
- 下一篇:平面阀阀芯及其生产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