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奥美拉唑肠溶速释片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26884.7 | 申请日: | 2009-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9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远福;廖志勇;王衣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9/28 | 分类号: | A61K9/28;A61K31/4439;A61K47/38;A61K47/02;A61P1/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立冰 |
| 地址: | 21501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奥美拉唑肠溶速释片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奥美拉唑肠溶速释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奥美拉唑:英文名为Omeprazole,化学名为(R,S)-5-甲氧基-2-(4-甲氧基-3,5-二甲基-吡啶-2-甲基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又名洛赛克,奥克,Losec。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奥美拉唑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溶于甲醇,难溶于水,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对强酸也不稳定,应低温避光保存。
奥美拉唑系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副作用较小,口服后在十二指肠吸收,可选择性地聚集在胃壁细胞,在胃壁细胞中可存留24小时,其作用持久;也能使十二指肠溃疡较快愈合,治愈率较高。它用于预防和治疗与胃酸相关疾病和胃肠疾病具有良好效果。
奥美拉唑给药形式多为肠溶制剂或包保护层,以避免胃酸对其破坏,至肠部释放,保证活性成分的有效吸收。奥美拉唑从药物剂型中释放的速度或影响其吸收到体循环中总的程度,将其制成快速释放制剂,有利于活性成分迅速吸收,快速起效。而现在奥美拉唑肠溶制剂普遍存在释放迟缓或是耐酸力不足等缺陷,口服后起效慢或是活性成份降解,生物利用度不高。
中国专利98805564.3公开了一种奥美拉唑的肠溶制剂,将药物、碱化剂和药学辅料形成的水混合物经喷雾干燥或其他工艺制成芯材后,包隔离层、肠溶层制得,可防止酸对活性成分产生破坏。此方法虽然能够将奥美拉唑充分分散于芯材之中,但芯材经包隔离层、肠溶层后活性成分奥美拉唑的溶出受到阻滞,该技术所制得产品在pH6.8介质中体外溶出30分钟后才接近溶出完全。
中国专利98813805.0公开了一种奥美拉唑制剂,它通过与脂肪类疏水性物质和药学辅料组合,形成的水混合物经喷雾干燥或其他工艺制成芯材后包隔离层、肠溶层,制得的制剂可防止酸对活性成分产生破坏。该方法与98805564.3公开的方法较接近,由于其应用到了脂肪类疏水性物质,在制备时还会加入了有机溶剂。而所制得产品耐酸性测试在pH1.2介质中2小时有溶出,说明其耐酸力不够,口服进入胃液时活性成分容易受到胃酸的降解。溶出度测试在pH6.8介质中也是30分钟后才接近溶出完全。
奥美拉唑在肠道中的释放的速度的快慢会影响其吸收到体循环中总的程度,将其制成快速释放制剂,有利于活性成分迅速吸收,快速起效。
现有技术在将奥美拉唑制成肠溶速释制剂时,在耐酸性和速释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奥美拉唑肠溶速释片剂的制备方法,根据本发明制备方法制备的奥美拉唑肠溶速释片经口服后至肠道吸收,在肠道内迅速释放,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制备方法包括以下过程:将奥美拉唑与药用辅料制成颗粒、加入崩解剂和润滑剂后压制片芯、片芯包隔离层、再包肠溶衣层,在这些常规的制备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特别地制粒过程是将奥美拉唑分散于粘合剂混悬溶液中,经流化床顶喷制粒,颗粒粒径为80~120目。除此之外,本发明的隔离层包括第一层隔离层和第二层隔离层,第一层隔离层含羟丙甲纤维素和碱化剂,第二层隔离层含羟丙甲纤维素、滑石粉和二氧化钛。
本发明奥美拉唑肠溶速释片剂的制备中,将奥美拉唑分散于一种粘合剂混悬溶液中,经流化床顶喷制粒的方法与载体制成颗粒,制得的颗粒中奥美拉唑均匀分散于颗粒之中,且经流化床顶喷制粒,将该颗粒粒径控制在80~120目,这样能保证所制得药片在崩解后颗粒迅速分散,均匀分散于颗粒之中的活性成分奥美拉唑快速溶出。所制得奥美拉唑颗粒与崩解剂、助流剂等辅料混合均匀,压制片芯,片芯在1分钟内完全崩解;硬度达40N以上,适于包衣。
上述所述的粘合剂混悬溶液含粘合剂、碱化剂和助悬剂。其中粘合剂优选自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甲基纤维素、聚维酮K30中的一种或几种;碱化剂优选自氧化镁、碳酸钙、铝碳酸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铝镁中的一种;分散剂优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硫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粘合剂、碱化剂、助悬剂的重量比优选为2~3∶7~13∶0.2~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68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