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的去斜移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6728.0 | 申请日: | 2009-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2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胡庆生;任滨;许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0 | 分类号: | H04L29/00;H03K19/017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1109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高速 并行 互连 系统 去斜移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应用于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的去斜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16个宽度为31比特的滑动窗口生成器(110-116),生成31比特宽的数据流片段,并分别输出至控制电路(121)和16个延迟单元(122-137);
一个去斜移通道帧对齐电路(117),将接收到的顺序被打乱的去斜移通道的码流进行帧同步并输出至数据缓冲器(118);
一个数据缓冲器(118),确保电路所能纠正的超前和滞后的斜移量范围相等,并输出至窗口比较器(119);
一个窗口比较器(119),对接收到的来自控制电路和数据缓冲器的数据进行比较,并输出至优先编码器(120);
一个优先编码器(120),完成相应的编码,并输出至控制电路(121);
一个控制电路(121),控制16个滑动窗口的输出结果轮流地与优先编码器(120)的输出数据进行比较,并输出至16个延迟单元(122-137);
16个延迟单元(122-137),对输入数据的延迟量做出一定范围的调整后输出。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的去斜移装置的去斜移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路信号由16个宽度为31比特的滑动窗口生成器(110-116),生成16路31比特宽的数据流片段分别输出至控制电路(121)和16个延迟单元(122-137);
第二路信号由一个去斜移通道帧对齐电路(117)将接收到的顺序被打乱的去斜移通道的码流进行帧同步并输出至数据缓冲器(118),确保电路所能纠正的超前和滞后的斜移量范围相等并输出至窗口比较器(119),窗口比较器(119)对接收到的来自控制电路和数据缓冲器的数据进行比较,实际上是将窗口生成器的比特流片段中所有连续的且与待寻找码组等长的比特组合作为各个窗口,分别与待寻找码组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将输出给一个优先编码器(120)作为判定斜移量的依据,优先编码器(120)完成相应的编码后将结果输出至控制电路(121);
控制电路(121)控制16个滑动窗口的输出结果轮流地与第二路信号即去斜移通道的数据进行比较,其中包含若干状态机,不仅能够实时地对各信道斜移量进行检测并做出调整,而且可以保证电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能稳定工作;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16个延迟单元(122-137)将接收的16路数据通道的信号,在进行了一定的延迟后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的去斜移装置的去斜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二路信号即去斜移通道的帧对齐电路(117),首先利用窗口比较器(119)和优先编码器(120)进行字节对齐,再根据字节对齐后的并行数据中的字节排列情况,将并行数据移位若干字节,从而实现帧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的去斜移装置的去斜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控制电路(121),令16个数据信道在控制电路的作用下共用一个窗口比较器和一个优先编码器,轮流地与去斜移信道进行对比,得到的斜移量即优先编码器的输出,相应地分配给各数据信道的延迟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高速并行光互连系统的去斜移装置的去斜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窗口比较器(119)和滑动窗口生成器(110-116),令窗口比较器与滑动窗口生成器配合工作,将滑动窗口生成器的输出作为窗口比较器的一个输入端口数据,而窗口比较器的另一个输入端的数据为帧对齐的去斜移信道上承载的该数据信道的复制信息,根据比较器的输出判断复制信息是否存在于此次滑动窗口生成器截取的数据流片段中,若存在,则可由优先编码器的输出结合滑动窗口生成器中累加器的值确定该数据信道相对于去斜移信道的斜移量,否则,则累加器加一,滑动窗口生成器的输出指向下一个相邻的数据流片段,从而使可调整的斜移量的上下限分别增加一个滑动窗口生成器的窗口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672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