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索道缆绳拉牵式内河航运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23914.9 | 申请日: | 2009-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金玉 | 
| 主分类号: | B63B21/56 | 分类号: | B63B21/5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071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索道 缆绳 拉牵式 内河 航运 系统 | ||
技术领域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上有大幅面的船和航运活动画面,其中有一高高桅杆的重载货船,桅杆绑有一长绳子,由岸上五个人拖着走,五人中有两个还是倒着走的,看来拖这条船并不需要五个人的全力。在五人斜下方,还画有一支大桨,由八个人齐心摇动。我们再看画面上的河道转弯处,还并列画有拉牵和摇桨的两条船,岸上拉牵有三人,船尾摇桨的是六人。对比之后,可发现拉牵的人力只是摇桨的一半。当然画家不是科学家,他不一定晓得岸上拉牵的能量利用率比摇桨(包括现代螺旋桨)高得多的道理,但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么节能效果好的拉牵技术为什么至今没有沿用和发展呢?除了桥和水坝等障碍外,螺旋桨推进技术的应用可能是祸根,它让人感到快捷方便,早把节能忘在脑后了。在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启用古老的拉牵技术,并用新科技加以改善,使其更节能更有效率。本发明属于内河船舶运输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内河上运输船只大小不等,速度不同,行驶方向各异,经常出现互相碰撞或阻塞,遇到水闸水坝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通过,内河船运速度慢,效率低,无法与公路运输竞争,因此极待改造。
索道缆车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可以在俊岭险岸上建索道,有比较大的安全牵引力,建一个长距离的大牵引力的索道的成本比建一条低等级公路都要低,而且维护成本也低。
本发明是杨金玉发明(200810017737.9)(200810150248.0)的延续。
发明内容 针对内河航运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把船上动力(包括驾驶人员和燃料)移出船体(减轻船的自重,可载更多的货),改原来螺旋桨推进为岸边索道缆绳拖曳。这一措施可节能50%。大家知道,机械力经螺旋桨旋转,转换成对船的推力,其能量转换效率低于50%,而直接由岸边拖曳的效率高于90%。其次,是采用船底加气垫等措施进一步减少船的阻力,争取再节能50%。再次是利用系统工程进一步,增加运量、缩短货物到达时间。详细发明内容结合附图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图中
图1为两独立索道运行示意图
图2为缆绳自动交接示意图
图3为缆绳交接爪的抓接过程图
图4为标准化船平面图
图5为标准化船基本架构图
图6为折叠式舱底气垫通道和安装图
图7为浮箱升降式栈桥水槽图
图8为标准船队过三峡大坝的斜坡水槽方案图。
用现代钢丝索道拉牵无论在牵引力和速度上都远超过人力拉牵,也因此拉牵船运有能力与铁路公路运输较量。用拉牵代替螺旋桨推进,节能效果明显。把发动机、螺旋桨及燃料移出船体,不但减轻船的自重可载更多的货,河道上不再有油污、船下无螺旋桨,无论对人对鱼都有益处。而且不要发动机、螺旋桨,能节省下来大笔钱,可用作部分冲抵索道的基建费用。
用索道拉牵适宜作长距离运输。而钢丝绳不可能无限长。因此我们用多个独立的短距离的拉牵小系统组成长距离系统(见图1)。根据需要各小系统的拉力、速度可以不同,各小系统架空高度也可依据地形桥洞高度而改变,以不影响其他船只航运为准。
图1中,1为上游小系统的钢丝索,2为下游小系统的钢丝索,3和5为主动轮轮盘,由电机带动,4和6为被动轮轮盘。被钢丝索1由上游牵引下来的船只,将通过缆绳自动交接装置(见图2图3)交接给下游钢丝索2,继续向下游牵引。同理在河道的另一边,被钢丝索2由下游牵引上来的船只,也将自动交给钢丝索1,继续向上游牵引。图2图3中,9为缆绳交接爪,其上方抓的是索绳牵引杆8,下方挂的是缆绳(指钢丝索与船之间的牵引绳)。缆绳自动交接过程如下:在轮盘3带动下,钢丝索1将作箭头方向移动,同时经索绳牵引杆8,带动缆绳交接爪9,再经缆绳牵引船只。当缆绳交接爪9被带至图2图3的A位置时,交接爪9将穿入导轨7(见图2的局部放大图),直到导轨下降的B处(见图3),有一固定的挡块(图中未画出)挡一下棘爪的虚线部分,使棘爪脱钩(这里仅是原理性说明,实际上用光电位置检测,再控制电磁棘爪动作)。在图3的B处表现了处于自由状态的爪钩9,在索绳牵引杆8继续前进及导轨向下的双重作用下的瞬时状态。再继续下去,缆绳交接爪9就与上游索道小系统完全脱离。然后爪钩9在重力和惯性力作用下,沿导轨自由滑动至C位置(在导轨上装有卡紧弹簧片,能暂时阻止爪钩继续前进),爪钩张口等待下游索道上的索绳牵引杆8’的到来,8’到来后将推动爪钩向后移动并挂上棘爪(如A状态)。这样爪钩就紧紧抓住牵引杆8’,在钢丝索2的有力牵引下冲破C位置上的弹簧片阻力而脱离导轨7,转入下游索道系统的正常牵引。至此完成了上下游两个系统的缆绳的自动交接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金玉,未经杨金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39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