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中的输出驱动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3594.7 | 申请日: | 200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魏廷存;刘成;孙井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龙腾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黄毅新 |
地址: | 710077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放电 保护 芯片 中的 输出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出驱动电路,特别是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中的输出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参照图4,公知的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的外围电路中,所有的电路共用一个正电源VDD,但会出现两个负电源:一个是负电源GND,另一个是负电源VM,负电源GND是普通的电源地端,负电源VM是充电器对电池充电时的负相端。在电池放电过程中,负电源VM端是一个高于负电源GND的电位,在电池充电过程中,负电源VM端是一个低于负电源GND的电位。为了保证外围充电控制MOSFET管MC能够正常关闭和导通,MOSFET管MC的控制信号COUT的高电平应为VDD,而低电平应为负电源VM而不是负电源GND。另外,要求COUT信号具有足够的驱动能力去控制MOSFET管MC通断,这就需要对芯片内部逻辑电路的输出信号(高电平为VDD,低电平为GND)进行电平转换并且增强其驱动能力。
参照图5,文献“高俊,低功耗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的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p44-45”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中的输出驱动电路。该电路由四个增强型PMOS晶体管M1、M3、M5、M7,四个增强型NMOS晶体管M2、M4、M6、M8,三个电阻R1、R2、R3以及正电源VDD和负电源VM组成。其中增强型PMOS晶体管M1、增强型NMOS晶体管M2以及电阻R1组成第一级反相器,增强型PMOS晶体管M3、增强型NMOS晶体管M4以及电阻R2组成第二级反相器,增强型PMOS晶体管M5、增强型NMOS晶体管M6以及电阻R3组成第三级反相器,增强型PMOS晶体管M7、增强型NMOS晶体管M8组成第四级反相器。增强型PMOS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正电源VDD,M1的栅极连接增强型NMOS晶体管M2的栅极并接到电路的输入端COUT_1,M1的漏极连接电阻R1的上端。电阻R1的下端连接增强型NMOS晶体管M2的漏极,增强型NMOS晶体管M2的源极连接负电源VM。第一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为COUT_1,输出端为电阻R1的上端。第二级、第三级反相器中各器件的连接方式和第一级一样,第一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为第二级反相器的输入端,第二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为第三级反相器的输入端。增强型PMOS晶体管M7的源极连接正电源VDD,栅极连接电阻R3的上端,漏极连接增强型NMOS晶体管M8的漏极。增强型NMOS晶体管M8的栅极连接电阻R3的下端,源极连接负电源VM。第四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为增强型PMOS晶体管M7和增强型NMOS晶体管M8的栅极,输出端为增强型PMOS晶体管M7和增强型NMOS晶体管M8的漏极。所有增强型CMOS晶体管的衬底都和各自的源极连接。
该输出驱动电路用了四级反相器,可以提供足够的驱动能力。但在充电过程中,由于负 电源VM电位比负电源GND低,当逻辑电路的输出信号COUT_1为低电平GND时,增强型PMOS晶体管M1导通,此时如果负电源GND与负电源VM之间的电压差超过增强型NMOS晶体管M2的阈值电压,增强型NMOS晶体管M2也会导通且由于过驱动电压很大而产生很大的电流。由于增强型PMOS晶体管M1、增强型NMOS晶体管M2同时导通,且增强型PMOS晶体管M1工作于饱和区,有可能让第一级反相器的输出COUT_2出现错误的低电平,导致输出信号COUT出现错误的高电平VDD。同时,如果增强型PMOS晶体管M1、增强型NMOS晶体管M2同时导通,产生较大的贯通电流,导致功耗增加。
VDD=2.2V,VM=-6V,当COUT_1为低电平GND时,该电路的COUT不能被转换为低电平VM=-6V,发生电平转换错误,电路中的增强型NMOS晶体管M2的最大电流约800nA。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出现电平转换错误、贯通电流大而导致功耗大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中的输出驱动电路,该电路中电平转换电路采用耗尽型NMOS晶体管,可以保证正确的电平转换,降低贯通电流,进而降低电路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龙腾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西安龙腾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35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优化文件系统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