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末天目釉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23533.0 | 申请日: | 200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芬;李强;罗宏杰;周长江;朱建锋;薛小霜;杨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41/86 | 分类号: | C04B41/86;C03C8/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21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末 天目釉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釉料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末天目釉的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古代陶瓷中,有这样一种釉——在失透的绿色底釉上泛着星星 般细细密密的黄色斑点。这种深沉古朴中又蕴含着无数变幻的釉色,因其 好似新春的碧茶细末,而被称作“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因其表面的茶叶细末而得名,而茶叶细末是烧制过程中自然 产生的结晶。结晶的形状、密集状况因烧成升温、降温方式不同而产生不 同的釉面效果。在暗绿色底釉中闪耀的星星点点质朴、深沉、不做作,就 好像大自然赋予一般给人以耐人寻味之美感。坯土差异、釉料组成、烧成 气氛、升降温方式、烧成温度等种种组成的复杂性、多样的变化性又给茶 叶末釉增添了丰富多变的色泽变化,这也是茶叶末釉神奇和吸引人的地 方。茶叶末釉的美不在于雕饰与华丽,而在于纯净和古朴,少人工匠意、 富天然韵致的茶叶末釉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含蓄与高雅,它的韵律之美让人 回味无穷。这种介于黄色与绿色之间的釉色,加上无光釉的朦胧,那份神 秘、那份柔和是怎么也说不明、道不白的。千年来吸引着文人雅客,君王 匠工的追求。
对于茶叶末釉研究中,陈显求等人采用不同的测试手段,对其形成机 理做了深入研究[陈显求,陶瓷学报,1996,3];赵达峰、柯美云等研究出 茶叶末釉合理的组成范围[赵达峰、柯美云等,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90, 9:1-11.];戴若冰试制了低温茶叶末釉,但温度依然在1200℃以上,且原 料多为化工原料,使釉面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戴若冰,佛山陶 瓷,1999,3:13-1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以廉价黄土 为原料一次烧成、且烧成温度低,加少许化工原料的茶叶末天目釉的制备 方法。该方法制备的茶叶未釉既具有釉面淡雅柔和、微晶层次叠状,品色 多样的艺术效果,而且呈色稳定、成本低廉,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首先,按质量百分比将5~30%的黄土,20~40%的长石,5~20% 的石英,2~15%的高岭土,5~20%的滑石,0~10%的石灰石,0~2%的磷 酸钙,0.5~3.0%的BaCO3和5~20%的氧化铁混合;
2)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质量0.2%的三聚磷酸钠和0.5%的纤 维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2∶0.8的质量比球磨,并过 200目筛得釉料;
3)然后,将釉料调制成比重为1.6-1.7g/cm3的釉浆,将釉浆均匀地 涂敷在坯体上,常温下干燥;
4)最后,将涂敷有釉浆的坯体在1000-1240℃烧制即可。
本发明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提供不同釉面效果及烧成温度的产品。基 于此,其一方面可以制备出各种叶状及颜色的茶叶末天目釉,利于实现一 工艺多品种要求;另一方面其可以在较低烧成温度(1000℃-1240℃)下 实现理想的釉面效果,利于实现节能及低成本;其三是用分布非常广的黄 土为主要原料,利于实现节能环保要求。而且制成的釉面淡雅柔和叶末大 小、稠密度及颜色范围都非常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得到的釉面OM照片,其中(a)为实施例1鳝鱼 黄茶叶末天目釉面OM照片,(b)为黑底绿叶茶叶末天目釉面OM照片,(c) 为黑底黄长针茶叶末天目釉面OM照片,(d)为黑底红叶状茶叶末天目釉 面O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首先,按质量百分比将10%的黄土,40%的长石,10%的石 英,5%的高岭土,8%的滑石,8%的石灰石,0.5%的磷酸钙,0.5%的BaCO3和18%的氧化铁混合;其次,在混合物中加入混合物质量0.2%的三聚磷酸 钠和0.5%的纤维素得混合料,然后按混合料∶磨球∶水=1∶2∶0.8的质 量比球磨,并过200目筛得釉料;然后,将釉料调制成比重为1.6-1.7g/cm3的釉浆,将釉浆均匀地涂敷在坯体上;常温下干燥;最后,将涂敷有釉浆 的坯体在1240℃烧制得到如图1(a)的鳝鱼黄茶叶末天目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235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