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拖车牵引中心线定位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电子定位仪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010424.5 | 申请日: | 2009-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862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升;张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营口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7/013 | 分类号: | G01M17/013;G01S15/08 |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宇彤 |
| 地址: | 115003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拖车 牵引 中心线 定位 方法 使用 电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确切的说涉及汽车维修技术领域,用 于拖挂车辆的挂车部分的车轮的定位,即是拖车牵引中心线定位方法及 使用该方法的电子定位仪。
背景技术
目前,拖车的车轮定位是采用等腰三角形原理来确定车轮的位置。用 等腰三角形法来确定车轮的位置,首先需要准确确定拖车的牵引销的位 置。通常确定牵引销的位置的方法需要对拖车进行解体,拆掉挂车部分。 这种做法实行起来很复杂,不仅费事而且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拖车牵引中心线定位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 电子定位仪,用于拖挂车辆挂车部分车轮的定位。
本发明采用测定挂车“工字梁”两个内侧面的中心点的方式来确定 牵引销的位置,来确定拖车的牵引中心线,以牵引中心线来实现车轮的 定位。依此方法设计了“拖车牵引中心线定位仪”。根据超声波测距原理, 在一个“基准点”分别测量此“基准点”距离“工字梁”左侧面和“工 字梁”右侧面间的距离。移动“基准点”位置使测量到的“工字梁”左 侧面和“工字梁”右侧面间的距离相等,即可确定牵引销的中心位置, 从而确定拖车的牵引中心线。“拖车牵引中心线定位仪”由超声测距、 数据处理、数据显示、声音提示,无线数据传输、主控计算机和安装结 构装置等几部分组成。
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非接触式测量方式,可以快速准确的测量并定 位出拖车的牵引中心线。运用该方法测量出拖车的牵引中心线可以用于 拖车的车轮定位,减少车轮轮胎的磨损,保证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挂车的底盘示意图。
图2是电子定位仪工作原理框图。
图3是电子定位仪电路原理图
图4是电子定位仪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整体安装结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挂车的底盘示意图见附图1所示。其中1为牵引线、2为牵引销、3 为测量点、4为“工字梁”、5为“工字梁”左内侧面、6为“工字梁”右 内侧面、7为“车轴1”、8为“车轴2”、9为“车轴3”。我们采用方法 是以“工字梁”左内侧面5和右内侧面6为测量面,一个可移动的测量 点3位于“工字梁”两个内侧面间。当测量点3距离“工字梁”左侧面5 和“工字梁”右侧面6间的距离相等时,该测量点位于牵引线1上。如 图所示牵引销2的中心点也位于牵引线上。即我们可以把用于车轮定位 测量的标准位置由牵引销的中心点,平移到测量点3处。这样以测量点 3为标准位置就可以对挂车的车轮进行定位测量了。
电子定位仪由由超声波测距、数据处理、数据显示、声音提示,无 线数据传输、主控计算机等几部分组成。它们安装在固定架上。其工作 原理框图见附图2所示。
电子定位仪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由MCU输出的40KHZ的方波脉 冲经电阻R23加到由三极管Q2和集成电路U4组成的超声波放大电路上, 该方波脉冲信号经过放大后由超声波发射探头发射出去。
超声波接收电路:
接收电路电路中运放U1A,电阻R1、R2、R 3、R4,电容、C2、C3 组成第一级二阶无限增益BPF放大电路,运放U1B,电阻R5、R6、R7、 R8,电容、C5、C6组成第二级二阶无限增益BPF放大电路。超声波接收 探头(RX40)接收到的信号经过两级BPF放大电路放大后经过C7耦合加到 电压比较器U5A的反向输入端,经过比较器比较后,在U5A的1脚输出 接收脉冲,该脉冲信号连接到MCU的中断输入端。
MCU计算发射方波脉冲到接收到反射回的方波脉冲的时间差,就可以 计算出物体距离超声波传感器间的距离。
本装置中有两套超声波测距电路,它们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
超声测距部分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图4所示,其中10为超声波传感器 的主体外壳、11为左超声波发射探头、12为左超声波接收探头、13为右 超声波发射探头、14为右超声波接收探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营口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营口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04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