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虫草属真菌的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7126.0 | 申请日: | 2009-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1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发明(设计)人: | 郑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勇军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200浙江省浦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虫草 真菌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菌的人工栽培,具体涉及虫草属真菌的人工栽培技术。
背景技术
虫草属真菌是一类寄生于昆虫体的特殊微生物,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核菌纲(Pyrenonycetes),麦角菌目(Clavicipitales),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包括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蝉花(Cordycepssobolifera(Hill)Berk.),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Berk.)Berk.)等多种食药用真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功能。对于冬虫夏草和蛹虫草,至今已积累了较多的药学、药理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资料,证明了虫草在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的特殊功效。由于虫草属真菌野生资源稀缺,国内外研究人工栽培虫草也成了一个热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冬虫夏草以蝙蝠蛾幼虫为寄主的全人工培养,冬虫夏草、蛹虫草、蝉花无性型菌丝体的液体发酵与固体发酵,到蛹虫草、古尼虫草的大米固体培养基代料子实体栽培,都已取得了成功。菌丝体发酵和代料栽培都有较多产业化的成功例子。以蝙蝠蛾幼虫为寄主的冬虫夏草全人工栽培是一种非常接近冬虫夏草生态环境的栽培方法,不过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工艺的产品至今未能产业化。而发酵的产品和代料栽培的产品,和野生虫草比较,在功效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真菌作为一种微生物,其生理代谢活动与生长的环境、营养密切相关,发酵和代料培养过程的生长环境与野生环境下的真菌、昆虫特殊结合体的生长环境差异很大,从而导致两者所积累和转化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虫草属是一类子囊菌,其生活史中具备了无性世代的菌丝生长繁殖阶段和有性世代的子实体阶段,虫草属的子实体又称为子座,即所谓的“草”。不同种的虫草,其子座单生或者多生,冬虫夏草的子座一般只有一根。虫草属真菌的发酵培养属于无性型菌丝体阶段,以蝙蝠蛾幼虫为寄主的全人工培养,蛹虫草的大米培养基代料栽培包括了无性型和有性型二个阶段。在蛹虫草菌丝体无性繁殖阶段的末期,受外部环境,主要是温差和光照的诱导,长出子座原基,由无性世代转入有性世代。很多虫草属真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很难长出子座,所以虫草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无性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虫草属真菌的栽培方法,旨在用简易的人工方法培养出更加接近野生虫草功效的产品。
本发明的虫草属真菌的栽培方法为:在封闭或半封闭的培养腔内填满培养基和虫草属真菌菌种的混合料,其中,培养腔的容积为0.3ml-10ml之间。培养腔可以完整闭合,或者有一到数个开口。将培养腔放置于适合虫草属真菌生长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待真菌长满培养腔后,即可收获和腔体形态一致的虫草属真菌产品。
本发明的原理为通过对培养腔的设计,模拟了虫草属真菌无性生长阶段寄生在昆虫体内时期缺氧和空间受限的生态特点,培养出的虫草属块状菌丝体(菌丝块)更加接近野生状态下的真菌体。
上述培养腔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野生虫草属真菌寄主的形状,如蝙蝠蛾幼虫的形状、蚕蛹的形状、家蚕的形状;规则的长方体、球体、圆柱体;不规则的空间。优选的为野生虫草属真菌寄主的形状。
构成培养腔的材料包括但不仅限于:透明或不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为便于观察,可选择透明的材质。
上述封闭的培养腔是指四周完整封闭的培养腔。
上述半封闭的培养腔是指开有一个到三个用于真菌有性阶段生长子实体的开口的培养腔。培养腔上的开口用于菌丝体生长完全后,在开口的位置,通过改变局部位置的环境刺激(如光照),诱导虫草属真菌从无性世代转入有性世代,诱导子座形成和定位生长。开口的大小和数量依据不同野生虫草属真菌子座的粗细和数量情况,开口的总面积一般占培养腔内腔总表面积的0.1%-2%。
上述封闭或半封闭培养腔的腔壁材质可以是不透气的实体,使培养腔和外界完全隔绝。也可以在培养腔腔壁上设透气小孔与外界相通,小孔直径在50um以下。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最小孔径可以为水的分子直径,即水分子可以透过小孔,而分子量大于18(水分子量)的分子,如氧气分子等,则无法通过。孔径越小,透气性越差,腔体保持水分的能力越强。孔径增大,透气性增强,水、溶液和菌丝体容易渗透入小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勇军,未经郑勇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7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