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开闭体的铰链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003112.1 | 申请日: | 2009-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98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 发明(设计)人: | 袴田贡己;八卷荣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E05D3/02 | 分类号: | E05D3/02;E05D5/02;B62D2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 伟;金 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开闭 铰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将车辆的门、后备箱盖等车辆用开闭体转 动自如地支承的铰链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对设置在车辆的门或后备箱盖等上的灯等各种装置配 置电气配线、金属丝等线状部件时,是沿着构成门或后备箱盖的铰 链机构的细长的铰链部件来进行所述线状部件的配置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铰链结构,如图15所示,铰 链结构100是,沿细长的铰链部件150配置用于收纳电气配线130 的截面为コ字形的细长的保护部件主体110,并用截面为コ字形的罩 部件170及盖部件120覆盖在该保护部件主体110与铰链部件150 的周围。此外,细长的铰链部件150沿着其延伸方向具有凹槽151, 在该凹槽151的内部收纳有其他电气配线140。
图16是示出了现有的车辆用开闭体的铰链结构的设置状态的 图,是开闭体打开时的后备箱盖的角部的放大立体图。图17是示出 了现有的车辆用开闭体的铰链结构的设置状态的图,是开闭体打开 时的后备箱盖的角部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以往,在汽车的车身后部设置有用于收 纳行李的后备箱室110。后备箱室110的开口部120由后备箱盖等开 闭体进行开闭,以便能够存放行李。开闭体例如通过细长的铰链部 件210、310转动自如地安装到车身100上。一对铰链部件210、310 的前端部侧固定在开闭体的左右,基端部侧通过后备箱室110的左 右角部121并被轴支承在车身100上。
橡胶制的挡风条500设在后备箱室110的开口部120的周缘。 安装有挡风条500的开口部120的角部121形成为圆弧状。另外, 车辆的门、后备箱盖等开闭体中,有设置了灯、锁装置等各种装置 的结构。这些各种装置中,有设置了用于与设在车身侧的电源等连 接的电气配线、或用于使后备箱盖打开的金属丝等线状部件的结构。
如图15~图17所示,在对开闭体的各种装置配置电气配线、金 属丝等线状部件时,沿着构成门或后备箱盖的铰链机构的细长的铰 链部件210、310、450进行所述线状部件的配置。
例如,在图16所示的铰链结构200中,在截面为口字形的铰链 部件210的外侧面上设有用于保持电气配线220、230的夹子240, 通过该夹子240将电气配线220、230安装于铰链部件210的外侧面。
另外,在图17所示铰链结构300中,为了能够在铰链部件310 内收纳电气配线320,铰链部件310的截面形成为U字形,从而使 电气配线320收纳在铰链部件310内,并通过带330等进行保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3723号公报
在门或后备箱的开口部的结构中,为了充分利用该开口部,希 望能够尽量接近开口部的角部地配置铰链结构。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铰链结构由于铰链盖的截面是大型化 的结构,所以存在着向开口部内伸出,使开口部的空间减小的问题。
另外,开口部的角部大多形成为曲线形状(圆弧状),但是现 有的铰链结构,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形成为角部伸出的形 状,因此存在着当使铰链结构接近开口部的角部时,两者的间隙不 均匀,外观性不好的问题。
另外,在图16所示的铰链结构200中,由于电气配线220、230 设置在铰链部件210的外侧面,因此存在着铰链部件210向后备箱 室110侧伸出电气配线220、230的设置空间S200的量的问题。
在为了减少铰链部件210向后备箱室110的伸出量而将铰链部 件210靠近开口部120的车宽方向的边缘来配置的情况下,由于角 部121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存在着从铰链部件210到开口部120的 前方的边缘的距离L200变长,从而在前方的间隙扩大的问题。
另外,在该铰链结构200中,由于电气配线220、230以暴露在 铰链部件210的外侧面的状态设置,因此存在着外观性不好的问题。
另外,在图17所示的铰链结构300中,由于截面为U字形的铰 链部件310起到覆盖电气配线320的罩的作用,因此从车辆后侧看 不到电气配线320,提高了外观性。但是由于收纳了电气配线320, 因此存在着铰链部件310大型化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31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变涡轮增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纤维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