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灯和用于制造用于车灯的透明元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21079.6 | 申请日: | 200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96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发明(设计)人: | B·韦格纳;H·基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5/00;F21Y1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汲长志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灯 用于 制造 透明 元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所提及的特征的车灯,以及带有权利要求15的前序部分中所提及特征的用于制造用于车灯的透明元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是,电磁波由于其传播速度的局部改变而产生的方向改变称为光折射,其通过折射率n描述。当光线进入带有较大折射率的介质中(例如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时,以“相对垂线”靠近的方式发生折射。如果光或其它电磁波从一种介质(例如空气)中与另一种折射率与第一种的折射率不同的介质相遇时,部分光将被反射,另一部分根据斯涅耳折射原理经受偏转。在过渡到带有较大折射率的介质中时,光线朝向分离面的垂线折射,即变得更陡,而在带有较小折射率的介质中远离垂线。在第二种情况中,当射入角α超过一定值时,形成全反射。例如,空气的折射率约为1.00029,而透明塑料和玻璃的折射率在约1.3至1.7之间。光导体的功能以这种物理效应为基础,光导体作为用于数据传输的玻璃纤维具有大的传播。
在车灯中,已知光导体应用为基本棒状的元件,借助于光导体,光源(其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紧凑光源)的光被传导到例如车灯内较差地可到达的部位并在该处耦合输出(auskoppeln)并且由此使得可见。如此传导的光从侧向垂直于光导体指向的观察方向上不可见(wahrnehmbar),因为光线在光导体中相对较平地入射(auftreffen)在折射介质过渡面处并被完全反射。在预定的光射出部位处设置有光退耦器件(Lichtentkopplungsmittel),其实施成光学棱镜、透镜或表面粗糙度
因此,文件DE 10208140A1显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带有包含在壳体中的主光源和附加光源的照明设备。设置成,由主光源发出的光的辐射面至少由光传导的元件至少部分穿过,其中,附加光源的光耦合输入(einkoppeln)到光传导元件中。
例如,从文件DE 10328216A1中已知一种用于车辆的照明设备,尤其为信号灯,其带有照明器件和至少一个布置成带有在照明器件的辐射区域中的光耦合输入面的棒状光导体。在此,光导体在其外周缘中具有多个相互错位的光学耦合输出元件(Auskoppelelement),在这些耦合输出元件处在光导体内入射在其上的光如此地反射,即,光在与相关的退偶元件相对的光导体的周缘区域处从光导体中射出。在耦合输出元件之间设置有不耦合输出的(auskoppelfrei)中间区域。在此,中间区域的长度和耦合输出区域(Auskoppelbereich)的长度可在光导体的长度上变化。以这种方式应获得,在光导体的延伸方向上使得与在光导体中相应存在的光量有偏差的、从光导体中耦合输出的光的亮度分配成为可能。然而,光导体应具有均匀的外观。在此,光导体原则上基于光导体内的全反射原则,直至光线与耦合输出元件相遇并然后如此转向,即,光以这样的角度与光导体的壁相遇,即,使得光可从其中耦合输出。如果光同样与耦合输出元件相遇,则光同样不可离开光导体并被继续传导直至光导体的端部。然后,光在光导体的端部处反射回来并与耦合输出元件的另一转向侧相遇并通过该转向侧以传统的方式从光导体中耦合输出。
文件DE 10 2006 011 108 A1公开了用于车门或行李箱盖或类似者的内棱边的照明的光导体的应用,其中,光导体仿照门缘的轮廓。
文件DE 10 2005 042 675 A1公开了一种车辆,在其中,中央光源的光通过长的光导体传导到多个安置在前侧和后侧的车辆区域中的照明器件处。
文件DE 10 2005 019 093 B4公开了一种在车灯中应用的多倍光导体,其为多个彼此在一定角度下伸延的光导体的结合。光导体中的每一个的光线相互交叉,并且分别在专用的光耦合输出部位(Lichtauskopplungsstelle)处从光导体中射出。
文件DE 10 2006 027 970 A1公开了一种前大灯,在其中,前大灯单元由透明的空心体包围,该空心体用作为光导体并且与日间行车光的功能相关联。这种解决方案带来了更大成本且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前大灯的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10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