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10918.4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8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鹿又昭纪;山内幸二;堀内俊辅;坂田宏明;本田史郎;浅野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75/23 | 分类号: | C08G75/2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苯基 芳香族 聚醚砜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芳香族聚醚砜(A)、二元酚化合物(B)和/或水(C)、以及碱性化合物(D)在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中进行加热,所述芳香族聚醚砜(A)具有通式(a-1)和/或通式(a-2)所示结构,所述二元酚化合物(B)用通式(b-1)和/或(b-2)表示,
上式中,R分别相同或不同,表示选自碳原子数1~6的烷基和碳原子数6~8的芳基中的任一种,m表示0~3的整数,Y表示选自直接结合、O、S、SO2、CO、C(CH3)2、CH(CH3)和CH2中的任一种。
2.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I)、工序(II)和工序(III):
工序(I),将芳香族聚醚砜(A)、二元酚化合物(B)和/或水(C)、以及碱性化合物(D)在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中进行加热;
工序(II),将工序(I)所得的溶液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得到均相溶液或悬浊液;
工序(III),在工序(II)所得的均相溶液或悬浊液中加入与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不同的第2溶剂,使芳香族聚醚砜粒子析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摩尔芳香族聚醚砜(A),二元酚化合物(B)的添加量为0.01~0.5倍摩尔。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摩尔芳香族聚醚砜(A),水(C)的添加量为0.1~30倍摩尔。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碱性化合物(D)是选自碳酸钠、碳酸钾、无水碳酸钠和无水碳酸钾中的至少1种。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非质子性极性溶剂是选自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二甲亚砜和环丁砜中的至少1种。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加热温度为100~200℃。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芳香族聚醚砜(E)与酸接触,所述芳香族聚醚砜(E)是将芳香族聚醚砜(A)、二元酚化合物(B)和/或水(C)、以及碱性化合物(D)在非质子性极性溶剂中进行加热而得的。
9.如权利要求2~8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表面活性剂是选自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的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聚乙二醇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10.如权利要求2~9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质量份芳香族聚醚砜(A),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1~200质量份。
11.如权利要求2~10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溶剂是在25℃下芳香族聚醚砜(A)的溶解度为1质量%以下的溶剂。
12.如权利要求2~11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2溶剂是选自水、甲醇、乙醇中的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
13.如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羟苯基端基的芳香族聚醚砜(E)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原料芳香族聚醚砜(A)中的羟苯基端基的组成为50摩尔%以下,该值是通过在氘代二甲亚砜中测定的1H-NMR、并根据[6.9ppm的峰面积(羟苯基端基)]/(6.9ppm的峰面积(来自羟苯基端基)+7.7ppm的峰面积(来自氯苯基端基)]×100计算出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091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