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叠层线圈零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107819.0 | 申请日: | 2008-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52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9 |
| 发明(设计)人: | 河野上正晴;前田幸男;水野辰哉;桥本大喜;上田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H01F27/30 | 分类号: | H01F27/30;H01F17/00;H01F17/04;H01F4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零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叠层线圈零件,在磁性体陶瓷元件内部具有层间连接内部导体而形成的螺旋状线圈,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通过烧结由磁性体陶瓷层层叠起来而形成并具备以Ag为主要成分的用于形成线圈的所述内部导体的陶瓷叠层体而制成;其中,在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内部导体的周围的磁性体陶瓷的界面上不存在空隙;而且,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磁性体陶瓷的界面不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导体的侧部与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的侧面之间的区域即侧隙部中的磁性体陶瓷的孔隙面积率处在6%~20%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隙部中的磁性体陶瓷的孔隙面积率大于磁性体陶瓷元件内的内部导体的上侧最外层的上表面与磁性体陶瓷元件的上表面之间的外层区域、和磁性体陶瓷元件内的内部导体的下侧最外层的下表面与磁性体陶瓷元件的下表面之间的外层区域中的磁性体陶瓷的孔隙面积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陶瓷是以NiCuZn铁氧体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含有0.1~0.5重量%的软化点为500~700℃的硼硅酸锌系低软化点玻璃。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陶瓷是以NiCuZn铁氧体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含有0.2~0.4重量%的软化点为500~700℃的硼硅酸锌系低软化点玻璃。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陶瓷是以NiCuZn铁氧体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含有0.1~0.5重量%的软化点为500~700℃的硼硅酸锌系低软化点玻璃,同时含有0.3~1.0重量%的SnO2。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体陶瓷是以NiCuZn铁氧体为主要成分的陶瓷,含有0.1~0.5重量%的软化点为500~700℃的硼硅酸锌系低软化点玻璃,同时含有0.5~0.8重量%的SnO2。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叠层线圈零件,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磁性体陶瓷的孔隙面积率相关的孔隙的直径的平均值处在0.1~0.6μm范围内。
9.一种叠层线圈零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
烧结由磁性体陶瓷层与以Ag为主要成分的用于线圈形成的内部导体层叠起来而成的陶瓷叠层体,形成在内部具备螺旋状线圈的磁性体陶瓷元件;
从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的侧面,经所述内部导体的侧部与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的侧面之间的区域即侧隙部浸透酸性溶液,并且使酸性溶液到达所述内部导体与其周围的磁性体陶瓷的界面上,由此来切断所述内部导体与其周围的磁性体陶瓷的界面的结合。
10.一种叠层线圈零件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
烧结具备层叠起来的多层磁性体陶瓷坯片和以Ag为主要成分的用于形成线圈的多层内部导体图形的陶瓷叠层体,形成在内部具备螺旋状线圈的磁性体陶瓷元件,所述螺旋状线圈的两端部各有一方在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的相对的两侧面分别露出来,同时所述内部导体的侧部与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的侧面之间的区域即侧隙部的孔隙面积率为6%~20%;
在所述螺旋状线圈的两端部露出来的所述磁性体陶瓷元件的所述两个侧面上形成外部电极;
用酸性的镀液对所述外部电极的表面实施电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781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箱水满告知器
- 下一篇:非接触式液位检测装置及制绒机、清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