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热解汽油的深度脱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7381.6 | 申请日: | 2008-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2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P·B·希梅尔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45/02 | 分类号: | C10G45/02;C10G45/32;C10G6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长青 |
地址: | 荷兰*** | 国省代码: | 荷兰;N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热解 汽油 深度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重热解汽油深度脱硫从而生产具有相对高的辛 烷值的硫含量非常低的汽油或汽油共混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重热解汽油(也称为“重裂解汽油(pygas)”)是制备乙烯和丙烯的蒸 汽裂化法的液体副产物。重热解汽油是含有二烯烃和烯基芳族化合物 (例如苯乙烯)以及单烯烃和高含量的芳族化合物的高度不饱和烃混合 物(碳范围为约C7-C10-11),其中芳族化合物是需要的,因为它们为重热 解汽油贡献相对高的辛烷值。此外,重热解汽油含有不希望的含杂原 子的烃例如有机硫化合物,必须将所述含杂原子的烃降低至低浓度以 允许将重热解汽油用作汽油产品或汽油共混料。但在将有机硫化合物 降低至低浓度过程中,重要的是不能将贡献高辛烷值的有利的芳族化 合物转化成不太希望的化合物。
在US 3,556,983中公开了用于热解汽油加氢的一种早期方法。该 方法包括两个步骤,其中在第一步中使热解汽油的二烯烃选择性加氢, 和之后在第二步中使来自第一步的烃进一步加氢。两个加氢步骤中使 用的催化剂都是铝尖晶石载体上的贵金属。在脱除烯烃之外,使初始 进料即热解汽油脱硫至明显程度。
US 3,691,066公开了一种用于使通过热裂化生产的含有二烯烃、单 烯烃、芳族化合物和硫化合物的汽油(即热解汽油)选择性加氢,从而 降低二烯烃含量和有机硫含量的方法。该方法中使用的催化剂是载带 镍催化剂。催化剂含有耐火载体上1-50wt%的镍,其中镍被至少部分 硫化,硫镍的原子比为0.01-0.4。
US 4,059,504公开了在利用为高表面积氧化铝上载带的钴-钨硫化 物的催化剂的方法中,使热解汽油中含有的二烯和硫醇硫选择性加氢。
US 4,113,603公开了对含有二烯和硫醇硫的热解汽油进行加氢处 理的两步法。第一步利用非贵金属催化剂还原硫醇硫。第一步之后的 第二步利用贵金属催化剂还原二烯。获得的产物是博士试验阴性的油 品。
考虑到对汽油和汽油共混料具有明显较低浓度的硫的要求,本领 域中需要在不明显降低重热解汽油的辛烷值的条件下将重热解汽油的 硫含量降低至非常低的水平(例如低于30ppm和优选低于15ppm)的 方法。本发明提供这样的深度脱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使含有二烯烃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和高浓度的芳族 化合物的重热解汽油原料深度脱硫的方法,其方式允许将二烯烃和有 机硫化合物脱除至非常低的浓度、同时不使明显量的提高辛烷值的芳 族化合物加氢。
本发明方法提供使具有二烯烃浓度、有机硫浓度和高芳族化合物 浓度的重热解汽油原料深度脱硫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将所述重热解汽油原料加热至足够的温度,从而提供相当大一部分在 气相中和相当大另一部分在液相中的加热后的热解汽油原料;将在所 述液相和所述气相中的所述加热后的热解汽油原料加入含有加氢催化 剂和以下流模式操作的反应容器或串流排列的多个反应容器中;在有 效使所述加热后的热解汽油原料中含有的相当大一部分二烯烃选择性 加氢成单烯烃和使所述加热后的热解汽油原料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有机 硫选择性加氢成H2S、但不在使所述加热后的热解汽油原料中含有的 芳族化合物明显加氢的温度下的适中温度条件下,在所加入的H2S浓 度为至少100ppmv的氢处理气存在下,使所述加热后的热解汽油原 料与所述加氢催化剂接触;从所述反应容器或串流排列的多个反应容 器中获得反应器流出物;和从所述反应器流出物中分离出H2S和未反 应的氢,和从所述反应器流出物中回收含有低于30ppm的有机硫化 合物的低硫热解汽油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使重热解汽油深度脱硫的本发明方法的一个实施方案 的示意形式的流程图,该实施方案利用下流(滴流)模式操作的单个反 应容器和利用蒸汽换热器将原料加热至实质上同时处于液相和气相中 的温度。
图2是本发明深度脱硫方法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示意形式的流程 图,该实施方案利用下流(滴流)模式操作的两个反应容器和利用火焰 加热器将原料加热至提供实质上同时处于液相和气相中的原料的温 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73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