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两件套活塞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7005.7 | 申请日: | 200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2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约亨·科尔塔什;蒂莫·埃斯特鲁姆;迪特尔·梅斯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勒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3/00 | 分类号: | F02F3/00;F02F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张天舒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两件套 活塞 | ||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两件套活塞(1、1′、1″),
-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本体(2、2′、2″)以及活塞环部件(3、 3′、3″);
-其中,所述活塞本体(2、2′、2″)设有圆形的大体上为盘 状的中间部(9、9′、9″),所述中间部的径向直径与所述活塞(1、 1′、1″)的径向直径至少接近一致;
-其中,所述中间部(9、9′、9″)的底侧上形成有两个彼此 相对设置的活塞裙部件(10)以及两个彼此相对设置的且与两个活塞 裙部件(10)相互连接的螺栓轮毂(11);并且
-其中,所述中间部(9、9′、9″)的顶侧上形成有环绕的相 对于中间部(9、9′、9″)的径向外侧边缘向活塞轴(6)的方向缩 进的环形肋(15),所述环形肋形成燃烧槽(16)的径向外侧边界;
-其中,所述活塞环部件(3、3′、3″)在径向外侧表面上设 有活塞环区(5);以及
-其中,所述活塞环部件(3、3′、3″)通过长度为b的顶部 焊接部(23、32)以及长度为c的底部焊接部(24、24′、33)而与 所述活塞本体(2、2′、2″)焊接在一起;所述顶部焊接部设置在 活塞顶(4)的径向内侧面上,所述活塞顶至少部分构成所述活塞环 部件(3、3′、3″);所述底部焊接部径向设置在所述中间部(9、 9′、9″)的顶侧的外部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环部件(3、3′、3″)一方面在所述活 塞顶(4)区域上径向在所述顶部焊接部(23、32)外侧设有环绕的 位于上方的变薄的壁部区域(49),而另一方面在所述活塞环区(5) 和所述底部焊接部(24、24′、33)之间设有环绕的位于下方的变薄 的壁部区域(50、50′),其中,变薄的壁部区域(49、50、50′) 的厚度(a、d)的值小于所述焊接部(23、32、24、24′、33)的长 度(b、c),变薄的所述壁部区域是弹性且柔软的,并且由凹槽(26、 27)形成,并且所述壁部区域在活塞顶部的扩张部(28)产生过程中 进行铰链式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1、1′、1″),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焊接部(23、32)的长度b和位于上方的变薄的壁部区域(49) 的厚度a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于1且小于3,即,1<b/a<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1、1′、1″),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焊接部(24、24′、33)的长度c和位于下方的变薄的壁部 区域(50、50′)的厚度d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于1且小于3,即,1 <c/d<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1、1″),其特征在于,所述 活塞环部件(3、3′)设有顶盖区域(25),所述顶盖区域部分构成 所述活塞顶(4),其中,所述顶盖区域(25)背对活塞顶的一侧上 形成有向上凹陷的环绕的凹槽(26),该凹槽形成所述位于上方的变 薄的壁部区域(4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1、1″),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底部焊接部(24、24′)和所述活塞环区(5)之间于所述活塞环 部件(3、3′)的径向内侧面上形成有径向向外凹陷的环绕的凹槽(27), 该凹槽形成所述位于下方的变薄的壁部区域(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底部焊接部(33)和所述活塞环区(5)之间于所述活塞环部件(3 ″)的径向内侧面上形成有环绕的径向向外凹陷的凹槽(47),并且 于所述活塞环部件(3″)的径向外侧面上形成有环绕的径向向内凹 陷的凹槽(48),而且这两个凹槽彼此相对设置并形成所述位于下方 的变薄的壁部区域(50′)。
7.根据前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活塞(1″),其特征在 于,所述底部焊接部(24′)由所述活塞环部件(3′)的底部正端 面(37)和在活塞顶侧限定出所述中间部(9″)的径向外侧区域的 表面(38)形成,这两个面都是呈锥形向下变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勒国际公司,未经马勒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700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