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研磨垫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5911.3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58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松村泰;高木正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纺控股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37/00 | 分类号: | B24B37/00;H01L2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研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研磨垫,特别是关于具备有用以研磨加工被研磨物 的研磨面的软质塑胶薄片、以及接合于研磨面的相反面侧的弹性体的研磨 垫。
背景技术
传统,在有关透镜、平行平面板、反射镜等的光学材料、以及硬盘用基 板、半导体用硅晶圆、液晶显示器用玻璃基板等的要求高精度的平坦性的 材料(被研磨物)的研磨加工上,是使用研磨垫的方式。而在研磨垫方面,则 可例举具备软质或硬质的塑胶薄片的研磨垫。
通常,软质塑胶薄片是,通过将软质塑胶溶解至水混和性的有机溶媒的 树脂溶液,涂布在薄片状的基材后,在水系凝固液中,将树脂凝固再生(湿式 成膜)所制造而成。因此,对以湿式成膜所制造而成的软质塑胶薄片而言,由 于具有伴随着树脂的凝固再生的发泡构造,所以能边贮留研磨液,边执行 研磨加工。但是,这种类型的研磨垫具有柔软性因而容易变形,所以被研 磨物的周缘部是较中央部还大,容易发生因研磨加工所造成的滑离 (roll-off)而使平坦性降低。此外,当使用硬质的塑胶薄片,以取代软质 塑胶薄片时,在研磨加工时所使用的研磨液中的研磨粒子,则会变得较为 容易在被研磨物的表面产生擦伤(损伤)。
为了抑制发生被研磨物的滑离或擦伤的情况,现有习知技术中揭示将 研磨垫作成两层构造或三层构造的技术。例如,日本特开2000-176825号 公报中揭示着研磨垫具有厚度是100μm以下的表面层,且在其背面具有第 二层,其中,表面层是比第二层更为软质的技术。此外,如日本特开 2002-307293号公报中则揭示了一种具有厚度是介于0.2-2.0mm,且弹性压 缩率是介于50-4%的表面层、积层在表面层的背面侧,厚度是介于 0.2-2.0mm,且弹性压缩率是介于2-0.1%的中间支撑层、以及积层在中间支 撑层的背面侧,厚度是介于0.15-2.0mm,且弹性压缩率是介于50-4%的背 面层的研磨垫的技术。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0-176825号公报的技术中,通过将表面层制作 成比第二层更为软质,来抑制当研磨加工进行时所会发生的擦伤是可以预 期的,但是由于表面层的厚度为100μm以下,有可能因为厚度太薄,而无 法充分发挥表面层的柔软性。因此,对要求需要有高精度平坦性的被研磨物 而言,擦伤发生的抑制作用并不充分,因此较难以满足平坦性的要求。另 一方面,日本特开2002-307293号公报的技术中,虽然在滑离的改善上具 有一定效果,但是由于中间支撑层的硬度太大,所以会有研磨加工时有发 生擦伤的可能性。此外,因为即使定盘上具有凹凸,这个中间支撑层也无 法吸收,因而会损及被研磨物的平坦性,所以需要额外积层具有弹性的背 面层。就这样的三层构造的研磨垫来说,具有制造工程变得较为繁杂,且成 本不得不提高的问题存在。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情况,进而以提供一种可抑制被研磨物发生擦伤、滑 离的情形,并能使平坦性提升的研磨垫为课题。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备具有对被研磨物研磨加工用的研磨面的 软质塑胶薄片、以及与前述研磨面的相反面侧接合的弹性体,前述软质塑 胶薄片具有比前述弹性体还大的压缩率及较其还小的A硬度;前述弹性体 的压缩率是1%以上,且A硬度是90度以下;前述软质塑胶薄片及前述弹性 体的厚度皆为0.2mm以上。
在本发明中,由于软质塑胶薄片具有比弹性体还大的压缩率及较其还 小的A硬度,且厚度是0.2mm以上,所以在研磨加工时,可以发挥软质塑 胶薄片的柔软性,进而能抑制被研磨物产生擦伤(损伤),并且由于弹性体 的压缩率是1%以上,A硬度是90度以下,所以可以利用将厚度设定为0.2mm 以上,即使在装设研磨垫的定盘表面上,具有凹凸,也会由弹性体所吸收,由 于在研磨加工时,柔软的软质塑胶薄片是由被弹性体所支撑,所以施加在 被研磨物上的按压力可被均等化,进而能抑制被研磨物发生滑离而提升了 平坦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纺控股公司,未经富士纺控股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59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