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粉末状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3505.3 | 申请日: | 2008-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8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M·杨恩;G·梅考斯科;S·马库尔斯;J·麦斯-马克施弗尔;A·奥布里奇;R·泽塔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H.C.施塔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53/00 | 分类号: | C01G5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余颖;周承泽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末状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二次 电池 中的 应用 | ||
1.一种化学式为NiaM1bM2cOx(OH)y的粉末状化合物,其中M1是选自 Fe,Co,Zn,Cu及其混合物的至少一种元素,M2是选自Mn,Al,Cr,B,Mg, Ca,Sr,Ba,Si及其混合物的至少一种元素,0.3≤a≤0.83,0.1≤b≤0.5,0.01 ≤c≤0.5,0.01≤x≤0.99和1.01≤y≤1.99,特征是根据ASTM B 527测得的 拍实密度与根据ASTM B 822测得的粉末颗粒的粒度分布D50之比至少为 0.2克/立方厘米·微米,并且,根据ASTM D 3663测得的BET表面积小于9 平方米/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拍实密度与 粒度分布D50之比至少为0.4克/立方厘米·微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拍实密度与 粒度分布D50之比至少为0.5克/立方厘米·微米。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根据 ASTM D 3663测得的BET表面积小于7平方米/克。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 式(1)定义的粒度分布的归一化宽度≤1.3:
其中D是粉末颗粒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 式(1)定义的粒度分布的归一化宽度≤1.0:
其中D是粉末颗粒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颗粒为球形。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颗粒的形状因子≥0.8。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颗粒的形状因子≥0.9。
10.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粉末状化合物的方法,所 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至少第一起始溶液和第二起始溶液,
b)在反应器中将至少所述第一起始溶液与第二起始溶液混合, 形成比机械功率输入至少为2瓦/升的均匀混合反应区,通过设定过 量的碱使得母液过饱和,并使其pH值为10-12,形成包含不溶性产物 和母液的产物悬浮液,
c)通过澄清或过滤元件,将母液与沉淀的产物部分分离,使得 悬浮液中的固体含量设定在至少150克/升,
d)将产物悬浮液从反应器中取出,和
e)在最高90℃的温度下干燥沉淀的产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悬浮液中的固体含量至 少为300克/升。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液中的固体含 量至少为500克/升。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比机械功率输入至 少为4瓦/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H.C.施塔克有限公司,未经H.C.施塔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350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