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波导管的连接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101518.7 | 申请日: | 2008-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2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一人;铃木拓也;宇田川重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P1/04 | 分类号: | H01P1/04;H01P5/107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张鑫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波导管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电介质基板和用金属形成或用金属涂敷了表面的波 导管基板的、传输电磁波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是在设置于有机电介质基板(连接构 件)的、传输电磁波的波导管(贯通孔)和设置于金属波导管基板的波导 管的连接结构中,为了防止连接部中的电磁波的反射、通过损失、泄漏, 而将贯通孔的导体与金属波导管基板电连接,保持在了同一电位(例如专 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267814号公报(第0028段,图1)
发明内容
在这样的现有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中,由于有机电介质基板的弯曲和 金属波导管基板的弯曲等,而在贯通孔的导体层与波导管基板之间产生间 隙。其结果,在连接部中具有产生电磁波的反射、通过损失、泄漏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波导管的连 接结构,该波导管的连接结构即使在电介质基板和波导管基板有弯曲等、 从而贯通孔与波导管基板产生间隙时,也能够减小电磁波的反射、通过损 失、泄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波导管的连接结构, 包括:为了传输电磁波而具有在内壁形成了导体的贯通孔的电介质基板; 以及具有波导管孔的、用金属形成的或表面用金属涂敷的波导管基板,其 特征在于,具有阻波结构,该阻波结构包括:是在电介质基板的与所述波 导管基板相对的表面、在所述贯通孔的周围形成的内侧表面导体图案;在 该内侧表面导体图案的周围隔开间隔形成的外侧表面导体图案;在所述内 侧表面导体图案与外侧表面导体图案之间形成的、露出了电介质的导体开 口部;以及前端短路的电介质传输线路,该前端短路的电介质传输线路由 从所述导体开口部沿电介质基板的层叠方向在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的 内层导体、和连接该内层导体与所述内侧表面导体图案及外侧表面导体图 案的多个贯通导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置了将电磁波封闭在电介质基板的阻波结构,所 以能够减轻所传输的电磁波在波导管连接部中的反射、通过损失以及泄漏。 另外,通过在使用了介电常数大于空气的材料的电介质基板内设置阻波结 构,与一般的在波导管基板上通过切割等加工形成的阻波结构相比,可使 阻波的深度减小,能够使应用波导管的连接结构的装置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介质基板的与波导管基板相对的表面的 图案图。
图3是表示现有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的两个波导管间的绝缘特性的曲线 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两个波导管间的绝缘特性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介质基板的与波导管基板相对的表面的 图案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介质基板的内层导体层的图案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介质基板的与波导管基板相对的表面的 图案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介质基板的内层导体层的图案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连接结构的两个波导管间的绝缘特性的 曲线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波导管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介质基板的与波导管基板相对的表面的 图案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电介质基板的内层导体层的图案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连接结构的两个波导管间的绝缘特性的 曲线图。
标号说明
1高频模块
2贯通孔
3电介质基板
4波导管基板
5a内侧表面导体图案、表面导体
5c内壁导体
5b外侧表面导体图案
5d表层接地导体
6导体开口部(开口部)
7内层导体(内层接地导体)
8贯通导体
9波导管孔
10螺钉
11贯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15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