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00803.7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55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冈村由香里;田口康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30/14 | 分类号: | B60W30/14;B60K6/445;B60L11/14;B60L15/20;B60W10/04;B60W10/06;B60W10/08;B60W10/18;B60W20/00;F02D2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驱动力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以发动机和电动 机为动力源来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如下混合动力车辆:搭载通过燃料的燃烧输出转矩的 发动机和通过电力的供给输出转矩的电动机,通过将该发动机和电动机的 转矩传递到车轮,由此使得车辆可行驶。在这样的混合动力车辆中,根据 运行状态控制发动机和电动机的驱动和停止,由此,使得仅由电动机的转 矩驱动车轮、或由发动机和电动机两者的转矩驱动车轮,电动机可由积蓄 在电池中的电力驱动,在该电池的能量降低时,驱动发动机进行电池的充 电。
即,在混合动力车辆中,设置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驱动力源,并且, 设置有合成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动力并将其传递到车轮的行星齿轮。具体来 说,以如下方式构成:发动机的输出轴被连接到行星齿轮的行星架、电动 机的输出轴被连接到行星齿轮的齿圈,并且从被连接到齿圈的链轮齿对车 轮传递动力。另外,在行星齿轮和发动机之间设置有发电机,该发电机的 旋转轴被连接到行星齿轮的太阳轮。因此,发动机的动力由行星齿轮分割 传递给车轮和发电机,控制发电机的转速,由此,可控制发动机的转速。 即,由行星齿轮构成的动力分配机构具有变换发动机的转速的功能和将发 动机的动力分配传递给车轮和发电机的功能。
在该混合动力车辆中,在驾驶者为了进行定速行驶操作自动巡航开关 之后,设定用于进行该定速行驶的目标车速,为了减少当前的车速和该目 标车速的偏差,驱动控制发动机和电动机。即,计算消除当前的车速和目 标车速的偏差的能量,增减发动机的转矩,并且,增减电动机的转矩,由 此,使车辆以目标车速稳定行驶。
另外,作为这样的汽车的行驶控制装置在下述专利文献1~5中有记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0478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09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2823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25547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43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的汽车的行驶控制装置中,在车辆的行驶中驾驶者操作自 动巡航开关进入定速行驶时,控制器以可维持当前的车速的方式控制车辆 的驱动力使车辆行驶。然而,在车辆的定速行驶中在驾驶者想要踩下加速 踏板提高车速、或想要踩下制动踏板降低车速时,不能根据加速踏板或制 动踏板的踩下量准确地改变车速,控制性变差,并且,会使驾驶者感觉不 协调。
图4是用于以往的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的定速行驶控制映射图。如 图4所示,以往的控制装置具有表示与加速开度相对应的要求转矩的定速 行驶控制映射图。即,在驾驶者踩下加速踏板、加速开度位于Acc1时, 若驾驶者操作自动巡航开关,则控制装置为了维持当前的车速,设定在加 速开度Acc1时的要求转矩Tr1,根据该要求转矩Tr1控制车辆,由此,驾 驶者没有踩下加速踏板也可使车辆以当前的车速行驶。
然而,在该定速行驶中,在驾驶者想要踩下加速踏板提高车速时,即 使加速开度变大,直到加速开度Acc1都将维持当前的要求转矩Tr1,在超 过加速开度Acc1之后根据映射图要求转矩上升,设定与加速开度Acc2相 对应的新的要求转矩Tr2。因此,即使驾驶者踩下加速踏板,在直到加速 开度超过加速开度Acc1之前车速都不会上升,控制的连续性变差,并且 驾驶者即使踩下加速踏板,车速暂时也无法提升,感觉到不协调。
本发明为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从 定速行驶改变车速时的转矩变化的随动性提高控制性并且提高驾驶性能的 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08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