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用轴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23963.6 | 申请日: | 2008-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3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平井功;田洼孝康;柴田清武;铃木昭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B35/02 | 分类号: | B60B35/02;B60B35/14;B60B35/18;F16C19/18;F16C33/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轴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旋转地支撑汽车车轮的车轮用轴承装置,更具体地涉 及旨在减小其外构件的重量和尺寸的车轮用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用于支撑车轮的车轮用轴承装置适于经由滚动轴承可旋转地 支撑用于安装车轮的毂轮,并包括用于驱动轮的类型和用于从动轮的类 型。由于结构原因,驱动轮类型利用内圈旋转型,从动轮类型利用内圈 旋转型和外圈旋转型。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由于具有期望的轴承刚度、抗 错位性以及由于燃料消耗的改进带来的小转矩而用于车轮用轴承装置。
车轮用轴承装置大致分为:第一代类型,其中包括双列角接触球轴 承的车轮轴承装配在形成悬架装置的一部分的转向节与毂轮之间;第二 代类型,其中车体安装凸缘或车轮安装凸缘位于外构件的外周上;第三 代类型,其中一个内滚道表面直接形成在毂轮的外周上;以及第四代类 型,其中内滚道表面分别直接形成在毂轮的外周和等速接头的外接头构 件上。
图8示出车轮用轴承装置的结构的一个示例。该车轮用轴承装置为 用于驱动轮的第三代类型,并包括:包括毂轮51和内圈52的内构件53; 以及经由双列滚珠54、54装配到内构件53上的外构件55。在以下描述 中,术语“外侧”限定车轮用轴承装置安装在车体上时位于车体外侧的 一侧(图8的左手侧),术语“内侧”限定车轮用轴承装置安装在车体上 时位于车体内侧的一侧(图8的右手侧)。
毂轮51一体形成有在其外侧端延伸的车轮安装凸缘56,在车轮安 装凸缘56上沿其周边等距地固定有毂螺栓56a。毂轮51在其外周上形成 有外侧内滚道表面51a,并具有从该内滚道表面51a轴向延伸的筒状部 51b。内圈52在其外周上形成有内侧内滚道表面52a并压配到筒状部51b 上。
外构件55在其外周上一体形成有待安装在转向节(未示出)上的车 体安装凸缘55b,在其内周上一体形成有双列外滚道表面55a、55a。双 列滚珠54、54容纳在外构件55的外滚道表面55a、55a与对置的内滚道 表面51a、52a之间,并由保持架57、57可滚动地保持。在外构件55的 两端安装有密封件58、59以防止密封在轴承内的润滑脂泄漏并防止雨水 或灰尘从外部进入轴承。车体安装凸缘的周边不连续地形成有三个或四 个突起,每个突起均形成有紧固至转向节的螺栓所用的螺纹孔69。
在毂轮51的内周上形成有锯齿部51c,形成等速万向接头60的一部 分的外接头构件61装配到该锯齿部51c中。外接头构件61包括杯状嘴 部62、形成嘴部62的底部的肩部63以及从肩部63轴向延伸的杆部64, 这些部分都形成一体。杆部64的外周上形成的锯齿部64a与毂轮51的 锯齿部51c接合。外接头构件61通过紧固螺母65可轴向分离地连接至 毂轮51,其肩部63抵靠内圈52。
外构件55的在车体安装凸缘55b外侧的外周面66形成为略成锥形, 并且其内侧外周形成为待装配到转向节中的筒状面67,如图9所示。此 外,车体安装凸缘55b与外周面66之间的角部68通过锻造而形成为具 有圆弧形截面的倒圆角部。内侧装配面67形成为直径小于外侧周面66 的直径,从而紧固至转向节的螺栓可从装配面67侧拧入螺纹孔69中。 通过在与螺纹孔69对应的位置处铣削而在角部68中形成轴向延伸的凹 部70。螺纹孔69通过在钻出预备孔之后攻丝而成。
这使得可显著减小螺纹孔69的节圆直径(PCD),在不降低外构件 55的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减小轴承装置的重量和尺寸,并因而可在不与 毂轮51的车轮安装凸缘56干涉的情况下紧固至螺栓从而改善轴承装置 在组装和拆卸中的可加工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91078/20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出于节约材料和防止污染的考虑强烈期望改善车轮的燃料 消耗。除了通过减小轴承装置的重量和尺寸而改善燃料消耗以外,还期 望通过减小簧下质量而进一步减小轴承装置的重量来改善驾驶舒适性并 通过改善轮胎的抓地性能而改善驾驶稳定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轮用轴承装置,可在不降低外构 件的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减小其重量和尺寸。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39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