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腥臭味降低、风味改良的鱼酱油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80010658.3 | 申请日: | 2008-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7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御木英昌;进藤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鹿儿岛大学 |
| 主分类号: | A23L1/238 | 分类号: | A23L1/238;A23L1/22;A23L1/23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萍;李炳爱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腥臭 降低 风味 改良 酱油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腥臭味降低的鱼酱油(fish sauce)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鱼酱油通过下述方法制造:一边在鱼介类中加入大量食盐来防止 其腐坏,一边利用自溶酶等的作用而将鱼介类中的蛋白质分解至低分 子的肽或氨基酸。并且,作为鱼酱油的例子,通常已知将雷鱼或沙丁 鱼等作为原料的“盐汁”、将贝作为原料的“牡蛎酱油”、“文蛤酱油”等。
可是,这些鱼酱油虽然有那些原料鱼介类的自溶物带来的浓郁美 味,但是另一方面也伴随有起因于鱼介类的独特的鱼腥臭味。
于是,在降低鱼酱油中的鱼腥臭味的鱼酱油的制造方法中,提出 了各种方法。例如有:将淡水鱼作为主原料来制造鱼酱油的方法(参照 专利文献1);使用磷虾作为原料来制造鱼酱油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 对鱼酱油的原料添加豆腐渣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对鱼酱油添加海 藻糖和/或麦芽糖醇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4);对鱼酱油添加酵母提取物 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5);对鱼酱油添加使谷物(粗米、籼米、糙米、裸 麦、粘谷子、粘玉米、稗子、薏苡)、海藻类、蔬菜类、水果类等发酵 所得的发酵调味液及酒类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6)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95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959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2-11736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30898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27197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5-1027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鱼酱油中特有的鱼腥臭味降低的鱼酱油的 制造方法。
本发明包括如下发明:
(1)鱼酱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鱼介类、蒸煮过的甘 薯、曲子及食盐的混合物作为原料进行发酵。
(2)鱼酱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鱼介类、废糖蜜(廃糖 蜜)、蒸煮过的甘薯、曲子及食盐的混合物作为原料进行发酵。
(3)(1)或(2)所述的鱼酱油的制造方法,其中,蒸煮过的甘薯的添加 量相对于鱼介类为5~20%(w/w)。
(4)(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鱼酱油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投 料(仕込み)时添加蒸煮过的甘薯、或者蒸煮过的甘薯及废糖蜜。
(5)(4)所述的鱼酱油的制造方法,其中废糖蜜的添加量相对于鱼介 类为5~20%(w/w)。
(6)用(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制得的鱼酱油。
(7)含有在(6)中所述的鱼酱油的调料。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鱼酱油的原料中添加蒸煮过的甘薯、或者蒸 煮过的甘薯和废糖蜜,从而可以减少TMA量及TMAO量,增强鱼酱 油的圆润感(まろやかさ)和美味,同时使鱼酱油特有的鱼腥臭味降低。
本说明书包括作为本申请的优先权基础的日本专利申请 2007-94775号的说明书和/或附图中记载的内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鱼腥臭味降低的鱼酱油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地 说明。
本发明的鱼腥臭味降低的鱼酱油通过下述方法制造:在鱼体中混 合曲子(即在蒸煮大豆及炒过的面粉中接种培养曲霉属菌((株)ビオツク, ス一パ一一紫)而得到的曲子)、废糖蜜、蒸煮过的甘薯及食盐水,使之 发酵、成熟后,进行加热,用布袋过滤。
作为本发明中用作原料的鱼介类,只要是含有鱼介类的蛋白质的 物质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使用:新鲜鱼介类;鱼体本身;鱼肉块; 在罐头等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的鱼介类的加工剩余物(包含内脏、鳃、中 骨(中骨)、头等);从其剩余物中除去内脏、鳃的剩余物;鱼介类的头骨、 骨等。作为鱼种,只要是飞鱼、金枪鱼、丁香鱼(キビナゴ)、裸鳁、雷 鱼、鲐鱼、鲱鱼、墨鱼等通常用作鱼酱油的原料的鱼介类即可。作为 贝类,只要是蛤仔、文蛤等通常用作鱼酱油的原料的鱼介类即可。作 为鱼介类,优选使用被蒸煮过的鱼介类。
作为废糖蜜,使用在从甘蔗或甜菜等生产糖的工序中结晶化时残 留下的糖浆状的糖液,即糖制造工序中所得的副产物。废糖蜜的添加 量相对于原料鱼介类为5~20%(w/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鹿儿岛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鹿儿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06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封垫、盖子及燃料供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电一体式无级变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