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产用于光催化剂的三氧化钨粉末的方法,用于光催化剂的三氧化钨粉末,及光催化剂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8897.5 | 申请日: | 2008-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1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03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光;中野佳代;白川康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高新材料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41/02 | 分类号: | C01G41/02;B01J35/02;A61L9/00;B01J37/08;A61L9/01;B01J37/14;B01D7/00;B01J37/34;B01J23/3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苗 征;于 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产 用于 光催化剂 氧化钨 粉末 方法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可见光光催化剂材料的方法、光催化剂材料和光催化 剂产品,特别涉及生产用于光催化剂的三氧化钨粉末的方法、用于光催化 剂的三氧化钨粉末和光催化剂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二氧化钛经常用作光催化剂材料,用于比如防垢和除臭的目的。 此外,光催化剂材料用于多种领域,包括用于室外用途的建筑材料、用于 室内用途的建筑材料、和用于家用电器(比如照明设备、冰箱、空调和卫生 间设备)的材料。然而,由于二氧化钛在紫外线区激发,在接收较少量紫外 光的室内领域中不能获得足够的光催化性能。
因此,最近已进行在可见光下也具有光催化性能的光催化剂(所谓的可 见光光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
关于可见光光催化剂,已知钨氧化物。使用钨氧化物作为可见光光催 化剂的技术公开于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 2001-152130)。
关于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作为可见光光催化剂的钨氧化物,通过溅 射处理在基板上形成钨氧化物膜,所述钨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主要是三斜。 然而,所述溅射处理涉及将基板暴露于高温。因此,有时不能进行溅射处 理,取决于基板的耐热温度。此外,溅射操作经常在高真空室等中进行, 并涉及复杂的真空控制和处理。因此,出现了生产成本因基板的形状和尺 寸可能极高的问题,和在宽区域上难以成膜的问题,例如在结构材料上。
另一方面,也考虑使用钨氧化物粉末作为光催化剂。如果钨氧化物处 于粉末形式,可通过将所述粉末和有机结合剂(比如树脂)混合,并将所述混 合物涂布在基板上来形成膜。因此,无需将基板暴露于高温,并可以在具 有宽区域的材料(比如结构材料)上成膜。
关于生产钨氧化物粉末的方法,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 2002-293544(专利文献2)描述了在空气中通过加热偏钨酸铵(APT)获得三氧 化钨粉末的方法。在提出的所述方法中,通过其中将APT在空气中加热的 方法获得粒径为0.010μm(BET比表面积为82m2/g)的三斜三氧化钨粉末。然 而,制造效率低,因为需要20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混炼以稳定BET比表面 积。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52130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2-293544
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02737
非专利文献1: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Vol.143,No.24,p.32, 1999
发明内容
关于高效地获得细粉末的方法,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 2006-102737(专利文献3)公开了热等离子体处理。通过热等离子体处理获得 1nm到200nm的细粉末。
通过热等离子体处理确实有效地获得了细粉末。然而,即使所述细粉 末原样用作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质因为下列原因也不一定令人满意:尽管 通过所述热等离子体方法获得了1nm到200nm的细粉末,但它们的平均粒 径变化大。当光催化剂粉末用于光催化剂产品时,通过在基板上形成膜生 产光催化剂产品。所述膜通过下述过程形成:将所述光催化剂粉末和树脂 粘合剂混合,将所述混合物涂布在基板上,然后干燥所述混合物。因此, 所述膜含有光催化剂粉末。通常,就含有光催化剂粉末的膜而言,暴露在 所述膜的表面上的光催化剂粉末发挥光催化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述 光催化剂粉末的平均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因此,光催化效果由此变 得越大。然而,如果平均粒径变化,膜的厚度或表面的粗糙度出现差异。 膜的厚度或表面的粗糙度差异引起透光率变化,将产生外观问题,比如颜 色不均匀。
此外,有多种钨氧化物,比如三氧化钨WO3、二氧化钨WO2、WO、 W2O3、W4O5和W4O11。其中,三氧化钨WO3主要用于光催化剂材料,因 为它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且在空气中在常温下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高新材料公司,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高新材料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88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