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和火花塞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7802.8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2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中山胜稔;长泽聪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T13/20 | 分类号: | H01T13/20;H01T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汽车内燃机等中使用的火花塞的制造方 法和火花塞。
背景技术
已知的火花塞包括中心电极和与中心电极的前端部间隔开 放电间隙而被配置的接地电极,从而在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之 间产生用于对内燃机的燃烧室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点火的火花放 电。
近年来,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呼吁中,越来越强烈的要求提 供能量节约,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减少未燃烧气体(碳氢化 合物)的排放。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积极对内燃机进行了改进, 例如稀薄燃烧(lean-burn)发动机、直喷式汽油发动机和低 排燃气发动机。此外,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系统被积极引入到稀薄燃烧发动机,该系统使部分废气 再循环进燃料室,以减小吸气冲程的负性发动机负荷并产生更 清洁的废气排放。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火花塞对包含大量非活 性性废气(inert exhaust gas)的稀薄空气燃料混合物进行点 火。因此需要具有高点火性能的火花塞。
具有改进点火性能的一种已知类型的火花塞包括中心电极 和接地电极,该中心电极在其电极主体焊接有贵金属电极头, 该接地电极具有例如通过焊接筒状贵金属电极头而形成的突起 部,使筒状贵金属电极头的环状面直接面对中心电极的贵金属 电极头,从而在这些贵金属电极头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提出了 另一种类型的火花塞,其中接地电极具有通过压制成型(press forming)而形成的突起部。(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6469号公告
在通过将贵金属电极头焊接至接地电极而形成突起部的情 况下,火花塞获得改进的点火性能,但是由于使用了昂贵的贵 金属电极头,因而具有增加制造成本的问题。在将接地电极焊 接至金属壳之后在接地电极的前端部压制成型突起部的情况 下,突起部的周边的厚度减小,导致不可避免地在压制部和未 压制部之间限定厚度变化部。当接地电极在制造火花塞期间被 折曲为大致L状时或者在火花塞的成品使用期间接地电极遭受 外力作用时,这引起接地电极在厚度变化部发生折断的可能性。 因此,火花塞具有难以确保耐久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创作了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组合良好点火性能、经济性和耐久性的火花塞和以比传统的制 造成本低的成本制造火花塞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火 花塞包括:筒状金属壳;被保持在金属壳中的筒状陶瓷绝缘体; 被保持在陶瓷绝缘体中并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电极;以及 接地电极,该接地电极的后端部被固定至金属壳,该接地电极 的前端部形成有面对中心电极的前端部的突起部,在突起部和 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前留有间隙,接地电极除了形成突起部的 部位之外厚度基本均匀,制造方法包括:压制成型步骤,用于 压制用于构成接地电极的接地电极材料整体,从而在接地电极 材料的前端部形成突起部;以及焊接步骤,用于在压制成型步 骤之后,将接地电极材料的后端部焊接至金属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火花塞,该火花塞包 括:筒状金属壳;被保持在金属壳中的筒状陶瓷绝缘体;被保 持在陶瓷绝缘体中并沿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电极;以及接地电 极,该接地电极具有:被固定至金属壳的后端部;形成有面对 中心电极的前端部的突起部的前端部,在突起部和中心电极的 前端部之前留有间隙;以及贵金属电极头,该贵金属电极头经 由通过激光焊接形成在贵金属电极头和突起部之间的熔融部被 接合至突起部的前端,接地电极除了形成突起部的部位之外厚 度基本均匀,其中,火花塞满足如下条件:D1<D2,L1>L2 以及P>L2,其中,D1为贵金属电极头的外径;L1为贵金属电 极头的高度;D2为突起部的外径;L2为突起部的高度;P为贵 金属电极头从熔融部突出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78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