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4521.7 | 申请日: | 2008-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5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正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3/00 | 分类号: | B60C13/00;B60C5/00;B60C11/01;B60C11/04;B60C1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产生湍流的湍流产生用突起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通常,充气轮胎的轮胎温度上升成为促进材料物理性能的变化等时效变化、或在高速行驶时导致胎面部的破损等的原因,从耐久性的方面考虑不优选。特别是在重载条件下使用的越野子午线轮胎(ORR)、乘载两用子午线轮胎(TBR)、漏气行驶时(内压为0kPa行驶时)的缺气保用轮胎中,为了提高耐久性而降低轮胎温度成为较大的课题。
例如,在具有月牙状的胎侧加强层的缺气保用轮胎中,在漏气行驶时,轮胎径向上的变形集中于胎侧加强层而导致该胎侧加强层达到非常高的温度,对耐久性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降低这样的充气轮胎的轮胎温度的技术,公开了设置有降低并抑制充气轮胎的各构成构件(特别是位于胎侧部的胎体层、胎圈部等)的应变的加强构件的技术(日本特开2006-7643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充气轮胎中,由于设置加强构件,有时会产生轮胎重量增加、在加强构件中发生脱层(分离)等意料之外的新故障,存在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等通常行驶性能变差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缺气保用轮胎中,存在通常内压行驶时的纵向刚性(轮胎纵向的弹力性)升高、使通常行驶性能变差的隐患,寻求一种不会损害该通常行驶性能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通常行驶性能并且有效地降低轮胎温度的充气轮胎。
根据上述状况,发明人等对有效地降低轮胎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明确,随着充气轮胎的旋转而加速在该充气轮胎的周围产生的流体的速度梯度(速度)会提高轮胎温度的散热率。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本发明的第1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轮胎表面设有形成有锐利的缘部的湍流产生用突起,在将从轮辋中心到胎面径向最外位置的轮胎半径设为“R”、从轮胎表面到湍流产生用突起的最突出位置的突起最大高度设为“H”、沿轮胎旋转方向相邻的湍流产生用突起的间隔即突起周向间隔设为“p”、沿与轮胎旋转方向大致正交的旋转正交方向相邻的湍流产生用突起的间隔即突起径向间隔设为“e”、旋转正交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即突起径向长度设为“L”、轮胎旋转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即突起周向长度设为“w”时,满足
另外,轮胎表面包括轮胎外表面(例如胎面部、胎侧部的外表面)及轮胎内表面(例如气密层的内表面)。另外,各突起的构造全部统一用毫米(mm)计。
其他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湍流产生用突起的平均配置密度(ρ)为0.0008~13个/cm2。
其他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湍流产生用突起的平均配置密度(ρ)自轮胎径向内侧朝向轮胎径向外侧逐渐减少。
其他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湍流产生用突起呈交错排列, 分别沿与轮胎旋转方向反向的湍流的产生方向及湍流的正交方向空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并且沿湍流的产生方向相邻的突起彼此间排列在互相错位的位置。
其他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连结沿轮胎旋转方向相邻的湍流产生用突起相互的中心点的突起周向中心线(CL’)自轮胎旋转方向前侧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后侧、且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地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倾斜10~20度。
其他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从上面看湍流产生用突起的状态、即俯视突起时,位于突起径向中心线(CL)的轮胎旋转方向前侧的前方面的至少一部分弯曲,前方角度(θ1)及后方角度(θ2)为45度~135度,上述前方角度(θ1)为前方面与轮胎表面所成的角度;上述后方角度(θ2)为位于突起径向中心线(CL)的轮胎旋转方向后侧的后方面与轮胎表面所成的角度。
其他特征的发明的主旨在于,在从上面看湍流产生用突起的状态、即俯视突起时,在突起径向中心线(CL)的轮胎旋转方向前侧设有朝向轮胎旋转方向前侧突出的前方凸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45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