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地下采矿中的产品输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2666.3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6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M·琼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拉格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3/04 | 分类号: | E21F1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永波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地下 采矿 中的 产品 输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在地下采矿中在矿井巷道网的不同位置作 业的崩矿机崩落的岩石堆通过设置在矿井巷道网中的输送机构和矿 仓设备直至配设有输送装置的矿井或直至露天原煤中继站例如原煤 仓的输送进行控制的方法。
按照就此而言构成现有技术的通常做法,根据相关设备的规定功 率和被崩矿机分别崩落的岩石堆的理论出量,对置于在矿井巷道网的 不同地点使用的各个崩矿机之后的输送机构和矿仓设备,进行计划设 计以及作业控制。下面举例地引用的这种崩矿机在地下煤矿开采作业 中系指在工作面上所使用的采矿机械或者在平巷掘进中所使用的掘 进机。在这种情况下,在各个输送机构特别是链式输送机或胶带输送 机之间接入的矿仓设备应根据其缓冲容量来负责均衡输送流量和均 衡暂时的最高开采量。
上述预先规定在当今的输送作业条件下根据对矿井的固定输送 容量的尽可能充分的利用,并未被予以考虑,因为每个矿井的动力学 上的天然性质,由于采矿作业和掘进作业的地点变化、输送机构的持 续的长度变化以及对原材料产品即煤的量和质量的不连续的提供,要 求链式输送机的不同的设备的配合始终适应于变化的作业条件。因此 通常无法实现在短期内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地提高崩矿机的采矿生产 率,此时不能同时确保无摩擦地将已崩落的岩石堆输送至矿井。在此 需要说明,来自一次崩矿作业的输送流量与来自其它崩矿作业的输送 流量汇合,从而视这些崩矿作业中的崩落岩石量而定可能会出现具有 相应限制的相互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开头部分所述类型的方法,采 用该方法可实现最大程度地且尽可能连续地将产品提供给矿井的矿 井提升装置。
该目的包括本发明的有利的改型和改进在内可由位于该说明书 之后的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得到。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规定了如下方法,即针对置于各个崩矿机之后 的每个输送机构和矿仓设备,分别求得基于连续检测的实际数据最小 的可供使用的输送机构输送容量和矿仓设备缓冲容量,并在计算机支 持的控制单元中与当前的实际采矿生产率和/或与对于预先给定的时 间间隔所希望的给定采矿生产率和/或与配属的崩矿机的根据反馈的 实际数据推算出的计划生产能力相比较,其中在确定出偏差时,控制 单元通过对各个输送机构和矿仓设备的相应的控制,考虑到它们的最 大的输送能力或缓冲容量,自动地引起在置于各个不同的崩矿机之后 的输送机构和矿仓设备之间的容量均衡,和/或考虑到分别可供使用 的后置输送机构输送容量和矿仓设备缓冲容量来控制崩矿机的采矿 生产率。
因此,只要后置的输送机构和矿仓设备的容量在考虑到从其它崩 矿作业流入的其它岩石堆量的情况下等于单个崩矿机的当前的或针 对确定的预测时间间隔计划的采矿生产率,控制方法就不进行改变或 调节。然而如果出现在控制单元中确定的偏差,从而可识别到输送中 的容量狭隘处,则在考虑到传递至该崩矿机的实际状态或在所观察的 预测时间间隔内计划的给定状态的情况下,由控制装置自动地进行在 置于不同的崩矿作业机构之后的不同的输送机构或矿仓设备之间的 容量均衡,从而在考虑到所有各个输送流量的情况下实现最佳的输送 量。
本发明以有利的方式实现了通过对过程的事先预测,既能在采矿 侧又能在输送侧识别出所出现的在输送线路上的狭隘处,并及早地加 以控制克服,进而采取与矿井的整个系统一致的适当的措施,来避免 采矿停滞和预付代价。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始终使得在矿井巷道 网中定向的所有崩矿作业装置都同时运转,所以要针对一定的预先给 定的预测时间间隔来确定崩矿作业装置的预备程度,然后控制包括所 需要的缓冲容量在内的输送机构的所有容量,从而输送最佳的输送 量。在此,各个输送机构可以从矿井回到采矿工具地被控制,从而它 们始终在有待确定的功率极限作业,并因此“近似地(quasi)”产 生朝向矿井的流动(Sog)。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已准备好了足够的 采掘物,则在先运转的输送机构提高其实际输送能力,直至在后运转 的输送机构达到其容量极限。就此而言,控制系统识别出并避免输送 中的紧要的狭隘处,即所谓的瓶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拉格股份公司,未经拉格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26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以稻壳为燃料的陶粒转窑
- 下一篇:新型储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