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00803.X | 申请日: | 200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8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高崎静一;藤田计;西野治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11/18;H01M2/10;H05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波;杨本良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电动机行驶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已知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电动汽车可以从例如电动机及电流控制电 路等产生电磁波。电动汽车中产生的电磁波可能对装备于车身内的各 种电气零件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可能受电磁波影响的电气零件或作 为电磁波产生源的电装置,希望谋求电磁屏蔽对策。
例如日本的特开平8-186390号公报中记载有蓄电池壳体的电磁屏 蔽对策。在该电磁屏蔽对策中,将具有反射电磁波的效果的电磁屏蔽 涂料涂敷在蓄电池壳体的表面。如现有的技术那样,在将电磁屏蔽涂 料涂敷于蓄电池壳体的表面等的情况下,电磁屏蔽涂料自身价格较高, 而且需要涂敷涂料的工序及使涂料干燥的工序等。因此,不止为了电 磁屏蔽对策要耗费时间,而且经费也显著提高。
为了减少电磁屏蔽涂料的使用量,考虑只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的 应屏蔽的电气零件的周围涂敷电磁屏蔽材料。或也考虑在蓄电池壳体 的内部配置铁板等电磁屏蔽部件。但在蓄电池壳体的内部的狭小空间 内设置导电性部件是引起电气短路(短路)的主要原因,故而不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搭载在车身的蓄电池单元比较简单地可以屏蔽 电磁波的电动汽车。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其具备:车架构架,其包含配置在车 身的下部的左右一对金属制的纵梁;金属制的底板,其设于所述车架 构架;蓄电池单元,其在所述地板的下面侧具有配置在所述一对的纵 梁之间的蓄电池壳体,该蓄电池单元在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内部收纳有 蓄电池模块和与该蓄电池模块电连接的电气零件,该电气零件的上侧 通过所述底板进行电磁屏蔽;前侧电磁屏蔽部,其相对于所述电气零 件配置在车身前侧;后侧电磁屏蔽部,其相对于所述电气零件配置在 车身后侧;下侧电磁屏蔽部,其配置在所述蓄电池壳体的下面侧。
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内装于配置在电动汽车的底板的下侧的蓄 电池单元等的电气零件受到电磁波的影响。另外,也可以防止从蓄电 池单元产生的电磁波对周围的电气零件等带来影响。
在本发明一方式中,所述前侧电磁屏蔽部和所述后侧电磁屏蔽部 分别由埋设在构成所述蓄电池壳体的树脂的内部的金属制的嵌入部件 构成。
另外,在所述蓄电池壳体的下方配置有从下侧覆盖该蓄电池壳体 的下罩,所述下侧电磁屏蔽部也可以由设于所述下罩的屏蔽部件构成。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蓄电池壳体的下侧设有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 向延伸的金属制的梁部件,该梁部件的两端部通过所述一对纵梁支撑, 通过该梁部件构成所述下侧电磁屏蔽部,且在从所述车身的上方看与 所述金属制的梁部件重合的部位可以不设置所述屏蔽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汽车和蓄电池单元和下罩的立体 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构架和蓄电池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蓄电池单元的蓄电池壳体和梁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构架和蓄电池单元的侧面图;
图5是从上方看到的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构架和蓄电池单 元平面图;
图6是从下方看到的图1所示的电动汽车的车架构架和下罩的立 体图;
图7是埋设于图2所示的蓄电池壳体的托盘部件的嵌入部件的立 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从图1~图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电动汽车10的一例。该电动汽车10具备配置在车身 11的后部的行驶用的电动机12及充电装置13、配置在车身11的地板 下的蓄电池单元14等。在车身11的前部配置有冷暖气用的热交换组 件15。
该汽车10的前轮20通过未图示的前悬架支撑于车身11。后轮21 通过未图示的后悬架支撑于车身11。后悬架的一例是从动臂式后悬架。
图2是表示作为上述车身11的下部的骨架的车架构架30和安装 于该车架构架30的上述蓄电池单元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未经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008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