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缸体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235148.3 | 申请日: | 2008-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64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F1/20 | 分类号: | F02F1/2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阳行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大庆 |
| 地址: | 214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缸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的回油道形状的设计。
背景技术
润滑系统是发动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的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基本上是以集滤器、机油泵、机油冷却器、机油滤清器等相关部件组合工作,把润滑油输送到发动机的相关运动部件,达到润滑、清洗以及冷却等功效。汽车发动机的润滑系统输送缸盖的润滑油需要流回发动机的油底壳中,以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通常,润滑油经过缸盖与缸体相连接的通道回到油底壳。目前,常见的缸体的回油道结构多为圆筒形状,且是上大下小的结构形状。回油道直接由缸体的顶面直通到缸体的底面。如此的结构虽然能起到回油或窜气的要求,其不足之处是,目前常见的回油道在空间上较小,没有延伸到缸体上缸孔下面的本体空间,致使缸体的重量相对较大、散热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发动机缸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解决润滑油有效的回油及冷却问题,同时达到减轻缸体重量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缸体,所述的缸体包括缸孔、缸孔周边的水套及上下贯通的回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道布置在缸体相邻缸孔的中间,回油道剖面形状为在水套下方有个曲拐。
所述的回油道在缸体进气侧和排气侧都布置。
所述的回油道的曲拐顶部与水套顶部距离取值5-10mm。
所述的回油道截面形状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回油道的特殊的“卜”字结构形式上,一方面是本结构完全有别与传统的截面为圆筒式缸体回油道结构,而采用矩形的特别结构;二是本结构的形状完全有别于传统直下式的回油道形状,“卜”字伸出的部分曲拐延伸了回油道的空间,不但起到了回油道本身的回油功效,更加对减轻缸体重量和使润滑油对缸体的冷却作用得到了加强。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缸体构造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缸体、2.缸孔、3.回油道、4.水套、5.曲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发动机缸体,所述的缸体1包括缸孔2、缸孔周边的水套4及上下贯通的回油道3。所述的回油道3布置在缸体相邻缸孔2的中间,回油道剖面形状为在水套下方有个曲拐5。所述的回油道3在缸体进气侧和排气侧都布置。所述的回油道3截面形状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缸体回油道结构简单紧凑。回油道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缸体的具体构造做不同的造型设计。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形状,非常容易铸造成型。在铸造缸体时,回油道砂芯经过简单模具一次加工成型。和缸体其他砂芯一次定位,浇注缸体成型。另外,本实用新型应用在缸体上时,采用对称的结构形式,使得缸体本体的结构强度得到很大加强,非常适合性能要求较高的发动机上使用。
根据缸体的其他数据,来确定两个回油道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尺寸,以及延伸到缸体本上的空间,这样就可以完成回油道的设计。如图1所示,图中L表示相邻缸孔中心距。L1为缸体水套高度,L2为回油道的曲拐处高度。
回油道中心位置(P)=缸孔中心距的一半(P=L/2),
L2=L1+(5-10)(单位:mm)。本实施例中,回油道的曲拐5顶部与水套4顶部距离取值5-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351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远红外辐射复合木地板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笔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