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钩缓冲装置互换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22977.8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49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9/04 | 分类号: | B61G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立琼 |
地址: | 64130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钩 缓冲 装置 互换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输车辆牵引装置,尤其是牵引装置中的车钩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各国机车设计要求的不同,如车钩缓冲装置中的车钩结构、距轨面的高度各异,造成车钩缓冲装置不能通用。如申请人出口到土库曼斯坦机车,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1050mm,车钩型号为CA-3型。而该车在国内完成制造后,都必须进行试运,国内常用车钩为内电车钩,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880mm。CA-3车钩与中国内电车钩的连接轮廓线不同,故CA-3车钩不能与内电车钩联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钩缓冲装置的互换结构,可以满足具有不同车钩要求的车钩缓冲装置的联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车钩缓冲装置互换结构,车钩前端通过均衡梁和吊杆与固定冲击座连接,车钩尾部用钩尾销与钩尾框前端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尾框托,所述尾框托包括托板和托板中部固连的外凸的空心顶板;托板与车架牵引梁固连,顶板顶接钩尾框下部。
所述车钩为CA-3车钩。
所述车钩为内电车钩;所述固定冲击座与车钩前端之间设置有过渡冲击座;所述过渡冲击座包括一个倒L形的连接座,其上端为连接板,其下端与吊杆座固连,连接板和吊杆座之间设置筋板;连接板与固定冲击座固连,吊杆座通过均衡梁和吊杆固连车钩;所述尾框托的托板将钩尾框下部与车架牵引梁固连。
在钩尾框上部与牵引梁之间设置有防跳压杆。
采用以上结构的车钩缓冲装置互换结构,充分利用现有车钩缓冲装置中可共用的部件,通过在车钩头部加装与之固连的过渡冲击座,在钩尾框下部加装与之固连的尾框托,来满足不同车钩高度的安装要求,通过增加防跳压杆,实现了较好的防跳功能。该互换结构拆装快捷,部件可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过渡冲击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俯视图。
图6是尾框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当机车在国内试运或运输时,车钩缓冲器的安装结构如图1、3、4、5、6、7所示。内电车钩3尾部用钩尾销7与缓冲装置的钩尾框11连接,一起装入车架牵引梁内,在钩尾框下部设置尾框托9,尾框托包括托板17和托板中部固连的外凸的空心顶板18,尾框托的托板开有8个螺纹孔,用8个M24的螺栓把托板与牵引梁连在一起,此时顶板朝下,不与钩尾框接触。使缓冲装置在牵引梁内可前、后移动却不能落出。车钩前端与固定冲击座2之间加装过渡冲击座1,过渡冲击座包括一个倒L形的连接座,其上端为连接板14,其下端与吊杆座16固连,连接板和吊杆座之间设置筋板15;用均衡梁4、吊杆6将车钩头部水平吊在过渡冲击座的吊杆座上,再把连接板与固定冲击座通过6个M24的螺栓紧固;通过调整垫可使车钩中心线距轨面的高度符合880mm的高度要求。加装车钩提杆5、防跳压杆10后,车钩缓冲装置便可投入正常的试运或运输了。
当机车完成试运或运输,交给用户时,应换装CA-3车钩,其过程如下:拆除车钩提杆、防跳压杆、钩尾销、均衡梁、吊杆等,将内电车钩从端部抽出,再拆下尾框托与牵引梁的连接螺栓,将尾框托9翻面,用外力将牵引梁内的尾框托往上托起一个高度后,尾框托的顶板顶接钩尾框11下部,用拆下的螺栓将尾框托的托板与牵引梁重新连在一起。此时缓冲装置上升的高度即是尾框托顶板的高度,也是CA-3车钩与内电车钩安装高度的差值。从端部插入CA-3车钩12,车钩尾部用钩尾销7与钩尾框11前端连接连接。装上解钩链13和调整垫,将车钩高度调至尺寸要求,车钩互换完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
采用以上结构的车钩缓冲装置互换结构,充分利用现有车钩缓冲装置中可共用的部件,通过在车钩头部加装与之固连的过渡冲击座,在钩尾框下部加装与之固连的尾框托,来满足不同车钩高度的安装要求,通过增加防跳压杆,实现了较好的防跳功能。该互换结构拆装快捷,部件可反复使用。由于实现了车钩互换,在国内机车可无火回送至交货站,无须将机车解体发运,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运输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229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