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的非接触卡应用管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200896.8 | 申请日: | 2008-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29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徐龙;刘尧根;王志忠;孙剑骏;林二维;贾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F19/00 | 分类号: | G07F19/00;H04Q7/2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100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动 通信 接触 应用 管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支付及无线通信交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的非接触卡应用管理系统。
技术背景
目前电子支付已经非常普遍,通过刷卡消费已经不再是一种时尚,而是慢慢过渡为一种生活必需。电子支付往往采用IC卡作为载体,IC卡在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一卡通、超市、公园等,以及门禁、远程身份识别,以及除资金、身份信息外的信息传输与存储业务等领域均发挥重大作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
然而,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IC卡开始大量充斥,比较常见的包括公交卡、银行卡、校园卡、集团内部门禁卡、消费卡、购物卡等等,用户往往需要随身配备很多张IC卡,不但不容易识别,密码难记,而且容易丢失,携带不便,开卡、充值等过程比较冗杂,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来其存在目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的IC卡反而渐渐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便。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设备,特别是手机的普及率也大大提升,如果能将电子支付与无线通信设备结合起来,无疑将结合两者的优点,而避免了电子支付的上述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合无线通信技术和电子支付的优点于一体的基于移动通信的非接触卡应用管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的非接触卡应用管理系统,包括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移动支付平台及移动终端,所述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相互连接,所述移动终端通过非接触感应识别装置与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连接,且移动终端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移动通信网络。
本实用新型将移动终端等无线移动通信设备与各种应用平台,特别是支付业务平台相结合,实现无线通信与电子支付的优势结合,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可以采用公共交通系统,也可以是超市等各种常见及未来发展的“刷卡”支付平台,本实用新型将移动终端作为电子支付所需的卡,用户只需携带移动终端则等于携带所有各种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所需的卡。而且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将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与移动终端连接,使得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除了在对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支付消费的过程进行管理之外,还可以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并根据该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喜好,为其下发精准消费信息,下发相应优惠券,实现为商户与用户提供的精准营销等双向服务。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移动通信网络包括移动终端与移动用户相对应,即移动终端设定的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管理系统上进行消费的支付账户与用户使用该移动终端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特定账户一致;或者移动终端设定的支付账户与用户使用该移动终端接入移动支付平台的特定账户相捆绑。以移动终端采用手机为例,手机在本实用新型的支付账户可以采用手机的sim卡号码,也可以是专门设定一个账户,但该账户与sim卡的号码相捆绑,至此,用户在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消费时,无需专门购票,本实用新型将在用户所使用的移动终端所对应的账户中自动扣除消费费用。
所述移动终端与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之间的非接触感应识别装置采用射频识别方式,所述射频识别采用的频率为13.56M或2.4G,具体的移动终端可采用带双界面sim卡的手机、或带RFsim卡的手机、或NFC手机、或SWP手机、或带RFID单模卡手机。
不同移动终端如下表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2008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