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压器改良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6869.1 | 申请日: | 200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18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吕志平;姜智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02 | 分类号: | H01F27/02;H01F27/3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旻辉;胡 杰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线圈型变压器是现有变压器产品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其使用历史已超过一个世纪以上。也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与需求,故线圈型变压器至今已有许多改良,以求更好的应用。然而,无论发展出何种形态,线圈型变压器的原理仍然是一致的。
前述线圈型变压器是利用电能与磁能转换感应的原理,将两组线圈绕设在容置共同铁心(core)的壳体上。该两组线圈概分为连接电源端的一次侧线圈,以及连接负载端的二次侧线圈。当一次侧线圈接上交流电源,于该线圈通过的电流会在铁心中产生磁通量变化,另一端的二次侧线圈会因为感应而产生另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而感应电压的关系,是取决于两组线圈的线圈匝数比例。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大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大于输入电压,成为升压变压器;反之,若二次侧线圈匝数小于一次侧线圈,则输出电压会小于输入电压,成为降压变压器。
因此,线圈无疑为传统变压器最重要的组件之一。除了线材本身的质量外,绕线也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小型降压变压器,考虑其功效与作用需求因素,其所使用的二次侧绕线为极细的导线,只要稍微施力不当或超过应力承受时,即可能发生断裂而造成功能丧失或碳化短路。
为此,对于传统变压器结构如图5所示,其具有壳体3,该壳体3上设置有一次侧绕线槽31与二次侧绕线槽32,该二次侧绕线槽32上绕设有二次侧绕线42,并使该二次侧绕线42的一端经由一次侧绕线槽31而延伸到壳体1外侧的端子312处,而后再于该一次侧绕线槽31外绕设一次侧绕线41,以得到完整的变压器结构。
该传统变压器的绕线结构,存在有以下问题:
1.该二次侧绕线42通常为较细的导线,其工作时必须跨过一次侧绕线槽31,再进行一次侧绕线41的工作。如此,较细的二次侧绕线42会受到一次侧绕线41的压迫,很容易产生断裂而损坏的问题。
2.为增加绕线强度,该二次侧绕线42会集束数道较细的导线经捻线而加粗,使该二次侧绕线42在捻线区段的连接处,会形成忽然由细变粗的捻线头421。然而,该捻线头421位置很容易因应力集中而产生断裂。特别在受到一次侧绕线41外部绕设时,更容易发生断裂。
因此,传统变压器在进行一次侧绕线41工作时,必须非常谨慎小心,以免因不当的施力而导致二次侧绕线42断裂。如此不仅影响工作效率、降低生产良率。且因该断裂处的二次侧绕线42是隐藏在一次侧绕线41内,当发生问题时并不容易被检验出来。
另外,同前所述,经捻线加粗的二次侧绕线42,其捻线头421未经处理即跨过一次侧绕线槽31而在二次侧绕线槽32内进行绕设。故,该二次侧绕线42的粗、细端会在二次侧绕线槽32内互相缠绕,容易造成层间短路问题而导致变压器烧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即其设置缓冲区以容纳由二次侧导线集束形成的捻线头,避免该捻线头断裂影响主要变压器功能,而能稳定变压器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即将捻线头配置在缓冲区中,故即使发生捻线头断裂问题,也能容易实时分辨肇因之位置,进而排除障碍。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二次侧绕线不会受到一次侧绕线的直接压迫,减少断裂的机会,更增变压器产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他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改良结构,其二次侧绕线不会发生粗、细端互相缠绕,故得避免发生层间短路问题,维持变压器的正常使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变压器改良结构,主要包括有壳体,该壳体表面设置有相邻的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该一次侧绕线槽与二次侧绕线槽相对外侧分别设置有导线架,该导线架外侧各设置有端子,在该一次侧绕线槽表面设置有引线区,且该一次侧绕线槽与相邻的导线架之间设置有缓冲区。前述壳体表面绕设有一次侧绕线与二次侧绕线,该二次侧绕线一端经由该引线区绕过一次侧绕线槽,并在该缓冲区内将该二次侧绕线集束捻线而加粗,最后固定在该一次侧端子的相对位置。待该二次侧绕线绕设完成后,该一次侧绕线则在一次侧绕线槽的绕设动作。藉由前述结构进行的绕线过程,该二次侧导线不会受到外部的一次侧绕线直接压迫,使其不会产生断裂,而该二次侧绕线的捻线头系隐藏在缓冲区内,更能减少因受力不当所造成的断裂结果。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力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68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