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截面大弯梁车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9636.2 | 申请日: | 200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50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彬;姚恩泉;吕建海;伍波;张艳峰;张大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新鸽摩托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02河南省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截面 大弯梁 车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正三轮摩托车上使用的摩托车车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在跨骑式三轮摩托车上使用的变截面大弯梁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正三轮摩托车的龙门梁普遍采用矩形管折弯成型,由于在车辆本身自重和载重状态下,龙门梁的不同位置受力大小也不同,同时,由于矩形管需折多道弯,而在折弯过程中,折弯部位因变形会产生应力,由于内外两侧变形量不同,即内侧挤压外侧拉伸,因而所受应力不同,致使成型后龙门梁内部应力分部不均,也使整车的使用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三轮摩托车普遍采用矩形管折弯成型的龙门梁车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车架受力的不同情况而提供一种既能增强整车的稳固性,提高车辆承载能力,又科学合理用料、节约成本的变截面大弯梁车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包括由前部、中部和后部三部分组成的连接在车架上的摩托车的变截面大弯梁,其特征在于:
变截面大弯梁的外形为龙舟状,其正面弯梁截面尺寸不相同,
变截面大弯梁的前部结构为:变截面大弯梁分别从左右两侧与立管加强板相连接,立管加强板作为加强件又与立管和中梁连接在一起,
变截面大弯梁的后部结构为:变截面大弯梁尾部直通横梁II,变截面大弯梁在后端与横梁II固定在一起,
变截面大弯梁的中部结构为:变截面大弯梁与横梁I固定连接,而中梁尾部也与横梁I固定连接。
中梁尾部与横梁I相焊接并在两侧焊接有加强板,上部焊接有鞍座固定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由于采用了变截面大弯梁结构,一次成型,整体焊接,避免了矩形管结构的折弯后应力不均的现象,而且整个龙门梁采用变截面结构,极大的解决了车架在不同部位应力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整车的使用寿命。
而这种新型的变截面龙门梁结构,就是考虑到整车在受力状态下,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不同而设计出来的。该变截面弯梁的设计,还综合考虑了其特殊截面所需的特殊加工工艺,同时为了减小弯梁自身的残余应力,该弯梁采用专用模具一次成型,整体焊接,使得其刚度、强度都大大提高,这样整车的稳固性、承载能力也都相应增大。
正三轮摩托车变截面大弯梁结构,是引进UG参数化汽车设计理念,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车辆在满负荷动态下的受力情况的不同,设计出了变截面大弯梁车架,然后采用专用模具一次成型,整体焊接而成的科学合理用料的大弯梁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车架上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可以看出,变截面弯梁4、5好似艘龙舟,正面看去,弯梁截面尺寸不一,从前至后根据受力情况依次有规律的变动。
由图2可以看出,正三轮摩托车变截面大弯梁4、5在车架上的连接,主要由前部、中部和后部三部分组成。
前部:变截面大弯梁4、5分别从左右两侧与立管加强板3连接,而立管加强板3则又是立管1和中梁2连接在一起的加强件,这样整车的前部通过立管加强板3把立管1、中梁2、变截面大弯梁4、5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车辆的承载能力。
后部:变截面大弯梁4、5尾部直通横梁II7,这样使得变截面大弯梁4、5在后端的到固定,同时横梁II7也把两个大弯梁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使整车结构更加稳固。
中部:变截面大弯梁4、5与横梁I6焊接,而中梁2尾部也与横梁I6焊接并在两侧焊接有加强板,上部焊接有鞍座固定架8,这样几个零部件连接在一起,既使两个变截面大弯梁间的整体效果得到加强,也使得整车的一体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1、适用范围:该结构适用于150ml~250ml中等排量以上正三轮摩托车产品。
2、结构特点:整车采用UG参数化汽车设计理念,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拟车辆在满负荷动态下的受力情况的不同,设计出了变截面大弯梁车架,该变截面大弯梁采用专用模具一次成型,整体焊接,刚度强度大,使整车的稳固性、承载能力都大大提高,安全系数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新鸽摩托车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新鸽摩托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96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