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臂架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3504.0 | 申请日: | 2008-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598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易小刚;易秀明;郭承志;刘永红;朱红;李建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2 | 分类号: | E04G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 泳 |
地址: | 410100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臂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泵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输料管道连续输送,使用时需要配合可伸缩或屈折的布料杆,现有的布料杆是由多节臂架通过连杆机构连接而构成,各节臂架上依次固定输料管,各输料管之间通过可旋转的接头连接,组成臂架布料装置。非工作状态,各节臂架处于收拢状态;工作状态,通过液压油缸的伸缩动作驱动各连杆机构打开布料杆,并进一步控制各节臂架之间连杆机构的协调动作,使末端软管到达预定的位置,从而实施混凝土的不定点连续浇注。
目前,公知的用于布料杆各节臂架之间的连杆机构主要有三种结构。请参见图1,其中图1a、图1b和图1c分别为三种用于臂架之间连接的连杆机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结构由第一臂架1、液压缸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二臂架5组成,上述三种结构的相同点是:第二臂架5、液压缸2和第一连杆3分别与第一臂架1相铰接,第二连杆4与第二臂架5相铰接;上述三种结构不同的是液压缸2、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之间铰接方式的变化,图1a中所示为液压缸2、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铰接于一点,图1b所示为液压缸2、第二连杆4分别与第一连杆3铰接,图1c所示为液压缸2、第一连杆3分别与第二连杆4铰接在一起。
从工作原理的角度分析得知,上述三种结构均为6连杆机构且通过单液压油缸驱动的增力机构,所述第二臂架5可以绕第一臂架1旋转180度甚至更大的角度,它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六连杆机构相对复杂,两相邻臂架之间的转角超过180度,基础结构确定后,较难完成进一步的运动、动力学学优化;
2.相邻臂架、相邻连杆在同一平面内某些姿态下会出现叠加现象,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且有限空间不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在不同姿态下的液压缸受力变化很大,导致长臂架泵车的液压缸缸径较大,多连杆机构的结构件受力较为复杂;
4.为躲避干涉等因素,某些连杆的形状较为特殊,如出现弯连杆等,增大了连杆的应力,增加了臂架系统的重量,为避免倾翻需要增大较大配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臂架连接结构,它由设置于相邻臂架之间的两个四连杆机构构成,且两个四连杆机构共用一个连接部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包括连接杆和液压油缸,所述连接杆上具有呈三角形布置的三个铰接点,其中,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所述连接杆、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铰接于第三铰接点;所述液压油缸包括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一侧端部与所述连接杆铰接于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另一侧端部与所述第一臂架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油缸、连接杆和第一臂架形成四连杆运动机构;所述第二液压油缸的一侧端部与所述连接杆铰接于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二液压油缸的另一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臂架铰接,所述第二液压油缸、连接杆和第二臂架形成四连杆运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的长度、缸径、杆径和工作行程分别相等;所述连接杆上的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分别与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包括连接杆和液压油缸,所述连接杆上具有呈梯形布置的四个铰接点,其中,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分别为下底的两端点,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分别为上底的两端点,所述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分别与所述连接杆铰接于第三铰接点和第四铰接点;所述液压油缸包括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一侧端部与所述连接杆铰接于第一铰接点,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另一侧端部与所述第一臂架铰接,所述第一液压油缸、连接杆和第一臂架形成四连杆运动机构;所述第二液压油缸的一侧端部与所述连接杆铰接于第二铰接点,所述第二液压油缸的另一侧端部与所述第二臂架铰接,所述第二液压油缸、连接杆和第二臂架形成四连杆运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油缸和第二液压油缸的长度、缸径、杆径和工作行程分别相等;所述连接杆上的第一铰接点与第三铰接点之间的距离和第二铰接点与第四铰接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35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异氰酸酯改性水性聚合物防水涂料
- 下一篇:防水防裂建筑外墙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