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阻尼减振悬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97951.5 | 申请日: | 2008-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83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肖建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M7/00 | 分类号: | B62M7/00;B62K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晓兵 |
地址: | 40005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阻尼 悬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的零件,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发动机阻尼减振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发动机必须通过悬挂与摩托车车架连接并固定;目前,公知公用的摩托车发动机悬挂采用的是刚性连接方式,是用螺栓、螺母、垫片等直接将发动机和摩托车车架连接起来的。其不足之处是螺栓的刚性连接,使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直接通过螺栓传递到摩托车车架,再传递给摩托车骑乘者,降低了摩托车的振动舒适性;另外,如果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频率与摩托车车架的固有频率相接近,就会产生共振现象,放大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而且容易使摩托车车架产生裂纹、断裂等,降低摩托车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发动机振动直接通过螺栓的刚性连接传递到摩托车车架,降低了摩托车骑乘者舒适性等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减振效果显著的摩托车发动机阻尼减振悬挂装置。该阻尼减振装置将发动机悬挂的刚性连接方式改变为阻尼连接方式,有效地阻断发动机和摩托车之间的振动传递路径,提高了摩托车的振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摩托车发动机阻尼减振悬挂装置,包括螺栓、螺母、左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发动机悬挂耳环、右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其特征在于:螺栓与左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发动机悬挂耳环、右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的内孔之间设置阻尼轴套,即在发动机悬挂耳环孔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阻尼轴套,在阻尼轴套的一端,设置突起的凸缘,在阻尼轴套及其凸缘表面设置阻尼橡胶层;
更进一步的特征是:
阻尼轴套的外径与发动机悬挂耳环的孔内径相配合,凸缘的外径与发动机悬挂耳环的外径相同;
阻尼轴套及其凸缘表面的阻尼橡胶层厚度为1.5~2毫米。
本实用新型阻尼减振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1、阻尼轴套及其凸缘表面设有阻尼橡胶层,阻尼轴套、阻尼橡胶层有效地阻断了发动机和摩托车之间的振动传递路径,提高了摩托车的振动舒适性。
2、避免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频率与摩托车车架的固有频率相接近而产生共振现象,保护摩托车车架等部件,延长摩托车使用寿命。
3、阻尼轴套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阻尼减振装置与发动机悬挂耳环和摩托车车架安装结构主视图;
图2是阻尼轴套(件6)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中,1—螺栓,2—螺母,3—左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4—发动机悬挂耳环,5—右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6—阻尼轴套,7—阻尼橡胶层,8—凸缘;
本实用新型阻尼减振悬挂装置,包括螺栓1、螺母2、左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3、发动机悬挂耳环4、右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5,螺栓1穿入左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3、发动机悬挂耳环4、右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5的内孔内,经螺母2锁紧,达到将发动机通过发动机悬挂耳环4连接在摩托车车架上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是在发动机悬挂耳环4的内孔两端分别设有一个阻尼轴套6,在阻尼轴套6的一端,设置突起的凸缘8,在阻尼轴套6及其凸缘8表面设置阻尼橡胶层7,阻尼橡胶层7的材料是橡胶等弹性材料,具有优异的弹性和减振性能。阻尼轴套6的外径与发动机悬挂耳环4的孔内径相配合,凸缘8的外径与发动机悬挂耳环4的外径相同。
每个发动机悬挂耳环4的内孔两端分别各设一个阻尼轴套6,阻尼轴套6及其凸缘8表面的阻尼橡胶层7厚度为1.5~2毫米。阻尼轴套6采用表面化学处理,使阻尼橡胶层7与阻尼轴套6及其凸缘8表面具有良好的结合力。
装配时,每个发动机悬挂耳环4的孔两端分别各设一个阻尼轴套6,螺栓1依次将左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3、左侧阻尼轴套6、发动机悬挂耳环孔4、右侧阻尼轴套6、右侧摩托车车架悬挂耳环5连接起来,并用螺母6紧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979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灌缝机输料管加热结构
- 下一篇:360度白光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