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镜下黏膜切开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2876.5 | 申请日: | 200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9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潘文胜;罗祖炎;应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文胜;罗祖炎;应富 |
主分类号: | A61B17/3211 | 分类号: | A61B17/3211;A61B17/94;A61B18/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09***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镜下 黏膜 切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消化道早期胃、肠、食道癌及息肉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
背景技术
早期肿瘤的治疗原则大多为手术治疗,高龄、有严重并发症或拒绝手术的患者,作为次选的治疗法为施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或内镜下激光治疗,随着内镜手术技术广泛开展,国内外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治疗方案也不断完善,发达国家约50%的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而在我国早期胃癌治疗仍多以外科手术为主,外科手术存在创伤面大、患者负担重、费用高等问题。目前,国外已研发出内镜下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所需要的器械和附件,如IT刀、HOOK刀及Flex刀等,但由于这些手术刀通过在刀头处导电进行切割,存在手术过程繁琐、穿孔及出血发生率高、费用昂贵且存在技术垄断和封锁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10%,所以在国内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设计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组织损伤小、安全可靠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剥离器、导管、操作手柄和连接在操作手柄上的电源线,导管的一端连接设置剥离器,另一端与操作手柄配合连接,电源线穿过导管与剥离器配合连接,所述的剥离器的头部由上下两片活动配合的剥离片构成,剥离片的内侧面配合连接设置电极片。
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剥离器的头部由上下两片活动配合的剥离片构成,剥离片的内侧面配合连接设置电极片,电源线内设置的通电导丝穿过导管与电极片配合连接。
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手柄由控制杆管及连接设置在控制杆管上的手柄开关构成,手柄开关通过其上连接设置的牵引导丝与上剥离片配合连接。
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手柄由内外两圆管套接配合,内圆管的后端配合连接设置固定圈,固定圈通过其上连接设置的牵引导丝与上剥离片配合连接。
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剥离片均为对称的钝形子弹头状结构。
上述内镜下黏膜切开刀,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对内镜下黏膜切开刀的整体结构改进,使其同时具备剥离器和注射针通道,避免目前国际上现有数种器械的反复更换使用的繁琐操作,剥离器为钝形子弹头状结构,且外侧为绝缘性材料,在剥离病灶黏膜的过程中采用钝性分离,最大限度的避免穿孔,大大缩小穿孔并发症的发生;剥离器内表面通过连接设置的电极片,通电后的剥离器,具有切开和止血钳的功能,便于切开和及时止血,减少出血的并发症,适合在各级医院的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剥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剥离器,2a-上剥离片,2-下剥离片,3a-上电极片,3-下电极片,4-导管,5-操作手柄,6-牵引导丝,7-控制杆管,8-手柄开关,9-电源线,10-通电导丝,11-内圆管,11a-外圆管,12-固定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文胜;罗祖炎;应富,未经潘文胜;罗祖炎;应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28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漏斗模型的互联网行为营销剖析法
- 下一篇:机车伸缩脚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