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镜下黏膜切开刀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82876.5 | 申请日: | 200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9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潘文胜;罗祖炎;应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文胜;罗祖炎;应富 |
主分类号: | A61B17/3211 | 分类号: | A61B17/3211;A61B17/94;A61B18/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09***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镜下 黏膜 切开 | ||
1.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剥离器(1)、导管(4)、操作手柄(5)和连接在操作手柄(5)上的电源线(9),导管(4)的一端连接设置剥离器(1),另一端与操作手柄(5)配合连接,电源线(9)穿过导管(4)与剥离器(1)配合连接,所述的剥离器(1)的头部由上下两片活动配合的剥离片(2a、2)构成,上、下剥离片(2a、2)的内侧面配合连接设置上、下电极片(3a、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剥离器(1)的头部由上下两片活动配合的剥离片(2a、2)构成,上、下剥离片(2a、2)的内侧面配合连接设置电极片(3a、3),电源线(9)内设置的通电导丝(10)穿过导管(4)与电极片(3a、3)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手柄(5)由控制杆管(7)及连接设置在控制杆管(7)上的手柄开关(8)构成,手柄开关(8)通过其上连接设置的牵引导丝(6)与上剥离片(2a)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操作手柄(5)由内外两圆管(11,11a)套接配合,内圆管(11)的后端配合连接设置固定圈(12),固定圈(12)通过其上连接设置的牵引导丝(6)与上剥离片(2a)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下黏膜切开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剥离片(2a、2)均为对称的钝形子弹头状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文胜;罗祖炎;应富,未经潘文胜;罗祖炎;应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828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漏斗模型的互联网行为营销剖析法
- 下一篇:机车伸缩脚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