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枢纽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00117.X | 申请日: | 2008-0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45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克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3/00 | 分类号: | E05F3/00;B62D2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践实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枢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枢纽装置,尤指一种可使车辆的封盖在开启时形成缓慢上升的活动,除实用性佳之外,也可达到制作成本较低功效的车辆枢纽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车辆的后行李箱盖及引擎盖在设置时,通常仅是以枢轴与车体加以结合,因此,当后行李箱盖及引擎盖在开启或关闭时,并无任何缓冲作用,因此若开启后行李箱盖及引擎盖时没有以支撑杆加以支撑,则会使后行李箱盖及引擎盖直接盖合,除使用上较不方便之外,也容易造成危险,且当后行李箱盖及引擎盖在进行关闭时,通常是以其本身重力直接往车体方向盖合,不但会产生较大的噪音,长久下来还会造成其锁固部位及车体的损伤,前述情形在引擎盖的使用上较不明显,但对于时常需要开启或关闭的后行李箱盖而言,则影响较大。
如图1所示,为解决上述缺失,便有相关业者设计出将利用两个油压杆7设置在车辆8的后行李箱81两侧,并以该油压杆7的两端分别结合于车辆8及后行李箱盖82,也可将此设计运用在引擎盖上;当使用时,是利用油压杆7的特性形成阻力,而将后行李箱盖82缓慢掀起或盖合,确实可改善传统枢轴所造成的缺失。
虽然以油压杆7的设置可改善传统枢轴所造成的缺点,但是当该油压杆7在设置时,必须要以两支油压杆7分别设于后行李箱盖82的两侧,才能在使用时输出均衡的顶推力量,使得制作的成本增加;况且,由于该油压杆7在伸张时具有一定的动作行程,而收缩后也具有一定的体积,因此,并无法依所需任意变换设置的位置,使得该油压杆7较不具有灵活运用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该枢纽装置可设置在车辆的封盖位置处,使该封盖在开启时形成缓慢上升的活动,除实用性佳之外,也可达到制作成本较低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车辆枢纽装置,包含一面上延伸有两个平行支架的座体;两端分别具有轴套及固接部的支撑臂,该轴套活动的设在两个支架间,且该轴套中具有一个挡止柱;一个贯穿两个支架及轴套的枢轴,该枢轴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切槽及第二切槽,该第一切槽与轴套的挡止柱形成卡合;一端卡合在第二切槽中另端顶掣在座体上的回复弹簧;以及一个固定在支架外侧且与枢轴形成卡合的阻尼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油压杆与车辆结合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在车辆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完成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开启状态示意图。
其中:
(现有技术部分)
7油压杆 8车辆 81后行李箱
82后行李箱盖
(本实用新型部分)
1座体 11支架 12、26固定组件
2支撑臂 21轴套 211挡止柱
22固接部 23延伸杆 24弯折杆
25斜杆 3枢轴 31第一切槽
32第二切槽 33环槽 331C形扣环
4回复弹簧 5阻尼器 51固定组件
52衔接部 6车辆 61后行李箱
62后行李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图3分别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枢纽装置,其至少由一个座体1、一个支撑臂2、一个枢轴3、一个回复弹簧4以及一个阻尼器5所构成。
上述所提座体1其一面上具有两个平行延伸的支架11。
该支撑臂2的一端是活动设在上述两个支架11间的轴套21,另一端有一个固接部22,且该轴套21中有一个挡止柱211,其中该支撑臂2至少是由相互连接的延伸杆23、弯折杆24和斜杆25所构成,而所述轴套21与固接部22是分别设在延伸杆23与斜杆25的一端。
该枢轴3贯穿上述两个支架11及轴套21,且该枢轴3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切槽及第二切槽31、32,该第一切槽31与轴套21的挡止柱211形成卡合,且该枢轴3中的第一切槽及第二31、32的外侧都设有一个环槽33,该环槽33分别扣接有一个C形扣环331,以防止枢轴3向外滑脱。
该回复弹簧4呈涡卷状,其一端卡合在上述第二切槽32中,而另一端顶掣在座体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旭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永旭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01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装式催、裂化汽、柴油非加氢及脱色除味精稳系统装置
- 下一篇:晴雨伞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