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套管组合式防堵塞原油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49624.1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6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宇光;王伟文;袁红燕;马文华;陈光辉;李建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青岛科大隆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4 | 分类号: | F28D7/14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 澄 |
地址: | 315040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套管 组合式 堵塞 原油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原油换热器技术领域,更明确地说涉及套管组合式防堵塞原油换热器的设计和创新。
背景技术
在石油、石化工业中,在原油脱水、输送、炼制过程中,常需将冷原油与热油升温换热。原油换热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设备。
传统的原油换热器一般包括外壳、外壳两端的封头、焊接在前封头上的冷原油进口和出口、焊接在外壳上的热原油进口和出口、换热管、纵向隔板等部件。冷原油通过换热管等管程流进、流出换热器,热原油通过壳程流进、流出换热器,完成热量交换。
由于采用列管式换热,而原油中存在蜡和其它杂质污物,而且污物的微粒分散在原油中难以去处,因而换热器堵塞较严重。进而导致换热器的壳程阻力增大,换热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增加。
专利号为ZL00210632.9号、名称为《一种油-油换热器》的专利基于上述传统结构,公开了一种防止堵塞的技术。它以螺旋提高原油的流速,试图防止堵塞。但效果仍不会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套管组合式防堵塞原油换热器。它抛弃了传统的冷油走管程、热油走壳程的换热结构,以套管组合、热油走环隙、冷油走内管、两股流体逆流流动结构,能很好地解决堵塞问题,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可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原油脱水、输送、炼制过程中冷原油的升温换热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外壳、前后两个带法兰的封头、焊接在封头和外壳上的冷热原油进口和出口以及换热管。前封头内焊接有直隔板一,直隔板一将前封头分隔成对称的冷油分布室与冷油汇集室。前封头用紧固件与前管板一连接,前管板一上固连换热管束一。前管板一的下面焊接有一段外壳,外壳的下端面焊接有法兰,该法兰用紧固件与前管板二连接。前管板一和外壳和前管板二构成壳室,壳室中在与直隔板一对应的位置上焊接有直隔板二,直隔板二将壳室分隔成热油分布室与热油汇集室。前管板二上固连换热管束二,换热管束二对应套装在换热管束一外面。换热管束二的下部固连着后管板,后管板与后封头上的法兰以紧固件连为一体形成热油中间室。换热管束一的各管从换热管束二的对应各管中穿出后进入热油中间室。换热管束一中与冷油分布室连通的各管和与冷油汇集室连通的各管的下端以U形管两两连接。前封头上焊接有冷油进口和冷油出口。外壳上焊接有热油进口和热油出口。后封头中心设有污物清理口。
换热管束一中各管的下端与U形管以可拆卸管接头连接。便于维修、保养。
换热管束一以及套装在其外面的换热管束二俯视呈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分布。工作时,冷油从冷油进口进入冷油分布室,并分布到换热管束一中与冷油分布室连通的各换热管,再通过U形管进入冷油汇集室,最终从冷油出口输出。热油从热油进口进入热油分布室,并分布到换热管束二中与热油分布室连通的各换热管,再从换热管束一与换热管束二两两形成的套管环隙进入热油中间室。接着通过热油中间室转而进入与热油汇集室连通的换热管束二与换热管束一形成的套管环隙进入热油汇集室,最终从热油出口输出。即冷热原油的换热通过一系列换热套管进行,热油走环隙,冷油走内管,两股流体逆流流动。
后封头中心设有污物清理口。换热过程中,热原油所含的杂质污物逐渐沉淀在底部。打开污物清理口,便可放出清洗,从而可以避免堵塞,减少原油的流动阻力,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本发明的任务就是这样完成的。
本发明抛弃了传统的冷油走管程、热油走壳程的换热结构,以套管组合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堵塞问题,热油走环隙,冷油走内管,两股流体逆流流动,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它可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原油脱水、输送、炼制过程中冷原油的升温换热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青岛科大隆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青岛科大隆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96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