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胶囊机器人的电磁驱动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0251.3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1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苏刚;李洪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K33/18 | 分类号: | H02K33/1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周秀梅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囊 机器人 电磁 驱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驱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胶囊机器人的电 磁驱动器。
背景技术
胶囊机器人是人体消化道检查机器人的一种,是机器人技术在医 疗领域中应用的产物,它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 染、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等优点,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 病诊断的首选方法。“内力-摩擦”型胶囊机器人没有外部的如腿、 轮子等驱动机构,因外形酷似胶囊而得名,它依靠系统内力以及与外 环境间的摩擦力来驱动。基于“内力-摩擦”型胶囊机器人的驱动方 式,要求其驱动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输出力大等特点。
目前,主动型胶囊机器人的驱动方式主要有仿生驱动和螺旋驱动 等方式。其中,仿生驱动以模仿蚯蚓和尺蠖的运动方式为主。它以胶 囊本身形变为运动的基础,以消化道管壁作为作用点,因此可能对消 化道壁造成损伤。螺旋驱动方式是使胶囊体产生相对旋转,通过胶囊 外表面的螺纹与肠道内黏液的作用推动胶囊运动;由于驱动机理的限 制,在消化道直径较大的区域,这种驱动方式的效率较低。而利用体 外磁场驱动胶囊旋转的方式,驱动器结构和胶囊的控制过程都很复 杂,不便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伤消 化道的胶囊机器人的电磁驱动器,具有体积小、输出力大、功耗低的 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定子及动子,其中定子包括支架、外壳、线圈及垫圈, 动子包括导磁体、导磁垫片、磁钢及导磁端盖,导磁体位于两端设有 支架的外壳内,导磁体上安装有导磁端盖,导磁端盖与导磁体形成的 空间内间隔设有多个磁钢及导磁垫片,在磁钢及导磁垫片与导磁体之 间间隔设有多个线圈及垫圈,导磁体、导磁端盖、磁钢及导磁垫片可 相对线圈及垫圈沿轴向往复移动;两端的支架分别与线圈相抵接。
其中:所述导磁体为一端设有底板、另一端开口的圆柱体,导磁 体沿轴向均布开有多个第二凹槽,相邻第二凹槽之间构成与底板连接 的侧板;导磁体的内径大于磁钢的直径;第二凹槽的内径与磁钢的直 径相同,外径与导磁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磁钢为圆柱体,轴向充磁, 同级相对沿轴向排列;导磁垫片的直径与磁钢的直径相同、同轴设置 于相邻磁钢之间;所述导磁端盖的形状与导磁体上的底板的形状相 同,导磁端盖上均布有多个第三凹槽,相邻第三凹槽之间构成第二凸 部;第二凸部插接于导磁体上的第二凹槽,导磁体上的侧板插接于第 三凹槽;所述线圈及垫圈套接在磁钢及导磁垫片外部、位于磁钢及导 磁垫片与导磁体之间,垫圈的直径与线圈的直径相同、同轴设置于相 邻线圈之间;两相邻线圈之间对应一个导磁垫片,该导磁垫片在动子 行程的初始位置与终止位置分别与两个相邻线圈相对应;外壳为圆柱 体,两端分别均布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支架由圆环及爪组成,圆环 的外径与外壳的内径相同;圆环上均布有多个爪,爪上设有弧形的第 一凸部,爪插接于外壳的第一凹槽,第一凸部的截面抵接于线圈;磁 钢为三个,线圈为四个,第一、三线圈为一组供电线圈,同时供有相 反方向的电流,第二、四线圈为一组供电线圈,同时供有相反方向的 电流。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针对“内力-摩擦”型胶囊机器人的驱动方式而设计, 结构简单、体积小,输出力大,功耗低。
2.本发明采用聚磁的结构设计,在磁钢之间用导磁垫片隔开, 使得驱动线圈处于强气隙磁场中,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本发明利用外壳内部的线圈驱动,避免了对消化道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磁钢装配组与线圈、垫圈装配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导磁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导磁体,2为导磁垫片,3为磁钢,4为线圈,5为垫 圈,6为支架,7为外壳,8为导磁端盖,9为第一凹槽,10为侧板, 11为第二凹槽,12为底板,13为圆环,14为爪,15为第一凸部, 16为第二凸部,17为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02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焦控制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静电除尘用新型高频高压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