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发酵尾气提高发酵效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9323.2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8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汲涌;谢占武;陈宏权;刘瑶;张海宏;安海英;荆士华;姜铭妍;谌明;杨伟超;徐慧;张忠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3/04 | 分类号: | C12P13/04;C12P7/40;C12P21/00;C12M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2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发酵 尾气 提高 效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酵尾气回收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发酵尾气提高发酵效率 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等发酵系强好氧发酵,发酵氧分压需20~30%以上, 在强搅拌下,发酵通风量需1:0.6~0.8(每分钟通入体积与发酵液体积之比)。 300吨罐发酵,均发酵周期60小时,要耗3.0kg/cm2高压无菌气体50万M3,动 力2.6万W,通风已成发酵厂的最大耗能源。
强好氧发酵通入发酵罐内的气虽大,但只在罐内滞留暂短一瞬间,随即成尾 气排空。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环境。经对维生素发酵尾气的系统研究,发现其 氧、二氧化碳分压等主要指标与注入的压缩气相差甚微。小试发酵还表明其有利 菌体的生长,又因其为纯无菌的气体(经发酵介质滤过),所以无需再经微滤除菌 即可直接注入罐内供发酵之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发酵尾气提高发酵效率的方法,采用该方法 可以循环利用发酵尾气,节能、减排,提高发酵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发酵尾气提高发酵效率的方法: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于一缓 冲罐中,经鼓风机增压后,导入通向发酵罐的专用辅助压缩管路。待发酵旺盛需 氧量加大时,开通发酵罐阀,尾气经置于罐内近中部的气体分布器注入罐内,补 足发酵罐上部供氧不足,加强发酵液的翻腾效果,实现高效快速发酵。
本发明中,发酵尾气荷压为0.1~0.3kg/cm2。
本发明中,收集尾气于缓冲罐,缓冲罐内设有除湿器、气压安全阀(0.2~0.5 kg/cm2)及通向鼓风机吸气口的管路。
本发明中,尾气需用鼓风机增压至0.2~0.5kg/cm2。
本发明中,鼓风机增压能力为0.2~0.5kg/cm2。
本发明中,在发酵罐的液面高度1/3~1/2处装一与位于原发酵罐罐体底部造 型一致的环状气体分布器,尾气经辅助压缩管路导入发酵罐罐体的近中部、与原 发酵罐罐体底部造型一致的空气分布器,其气流上升与主压缩的气流上升作用相 佐。
本发明中,补尾气的发酵试验为耗氧量大,发酵周期短的维生素发酵。
本发明中,发酵旺盛期补尾气,其量约为主供气量的30~70%。
本发明中,尾气补加时的发酵期为2~16小时,尾气补加量(每分钟通气体 积/发酵液体积)为1:(0.3~0.8)。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将发酵废弃尾气予以高效利用,为企业深入发展,步入发展循环经 济的模式,辟出一条新路。
2、本发明将发酵尾气,用鼓风机增压,直接注入发酵罐中,可部分替代主压 缩机产出的高压无菌气体,节约能源达25~30%。
3、本发明导入尾气,增加发酵供氧量,加快了菌体的生长速度,缩短周期达 10~15%。
4、本发明发酵罐中部导入尾气,提高了发酵液的翻腾效果,增强了菌体代谢 活力,提高发酵转化3~4%。
5、本发明发酵尾气得以利用,减少了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收集尾气于缓冲罐,缓冲罐内设有除湿器、保压安全阀及通向鼓风机 吸气口的管路,尾气需用鼓风机增压至0.2~0.5kg/cm2。在发酵罐的液面高度 1/3~1/2处装一与位于原发酵罐罐体底部造型一致的气体分布器,尾气经辅助压 缩管路导入位于发酵罐罐体近中部、与原发酵罐罐体底部造型一致的环状气体分 布器,其导入的上升辅助气流与罐内原上升的主气流作用相佐。
实施例1
引维生素发酵尾气(Vc)于一缓冲罐,经微型泵增压至0.5kg/cm2,导入2000 ml发酵罐(模拟发酵罐)中,内装发酵液1000ml。尾气入口设于管高1/4处(即 发酵液高的1/2处)。发酵开始,通气按1:0.8(每分钟通入的气体体积与发酵液 体积之比),通入正常压缩气。4小时后,开通尾气进样阀(发酵罐阀),按1:0.4 (每分钟通入的气体体积与发酵液体积之比)通气量注入尾气,16小时,测定发 酵效果,收率提高40%。
实施例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93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