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电解槽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6261.X | 申请日: | 2008-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6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徐春保;赵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B9/00 | 分类号: | C25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李维真;王建国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聚合物 电解质 电解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解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固体聚合物作为电解质的电解槽的 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PE)电解槽由于其结构紧 凑、电流密度高、电解效率高、安全可靠、气体纯度高、使用寿命长、生产能力 大等诸多优势而成为各个国家争相研究的对象,美国和日本在此领域已经占有了 绝对优势,他们已分别开发出了产氢能力为30和60Nm3/h的SPE水电解装置。 随着电解槽电解能力的提高,其体积必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对 SPE电解槽而言,成本高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是电解催化剂和SPE 膜的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其集电体和扩散层均需要价格昂贵的防腐蚀抗氧化、 抗氢脆等材料。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该类材料的用量也是缩小成本的一条途径。 本发明通过对电解槽进行优化设计,达到紧凑整体结构、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电 解效率的目的。
WO87/05951提出了一种SPE电解槽结构,涉及到液体的供给和气体的排出 以及槽结构内部的密封等。中国专利94225682.4首次提到了采用平板式多元电 解槽结构,克服了单槽的结构上的不足,其阳极板、阴极板及电极隔板等均为平 板式,并涉及到了气液导入及排出问题。中国专利98221451.0进一步对平板式 多槽进行优化,提出对两极采用凹槽体结构,并在该凹槽体边缘开三至五个非螺 栓孔,达到紧固密封的同时又可提供气液通道。但上述专利从未提出对电解槽内 部的改进。US2006/0237306A1对SPE电解槽整体和内部进行了改进,该设计直 接在分隔层上设计流场,分隔层、集电体和MEA三者接触区域设计为G形保证 密封良好。该专利中没有提及分隔层材料,在分隔层上加工流场具有一定的优点, 可以节省成本,但集电体与催化层(或扩散层)大面积直接相接触,会造成某些 催化剂没有利用,这样虽提高了电解效率,但降低了催化剂利用率。以上专利中 电解槽采用的均为单片集电体与单片扩散层或催化层相接触,在集电体利用率上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对电解槽内部结构及相关制备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对阳极扩散层流场 一体化和对槽体内部单槽联接方式的改进,以进一步达到紧凑整体结构、简化加 工程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电解效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造价低、使用寿命长、电解效率高的SPE 电解槽结构和相关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SPE电解槽,主要包括 端板[2]、绝缘材料[3]、阴极扩散层[4]、MEA[5]、阳极一体化扩散层流场[6]、集 电体[7]等。其两个相邻阳极或阴极共用一个进料口或出料口,两个相邻阳极或 阴极共用一片集电体;阳极扩散层与流场合为一体,环形集电体[7]与阴极扩散 层[4]及阳极一体化扩散层流场[6]以环状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绝缘材料[3]采用一定厚度的硅橡胶膜或聚四氟乙烯 (PTFE)膜等,并在绝缘材料[3]上加工出进料口与出料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阴极扩散层[4]可以采用扩散层和流场一体化结构, 也可以采用两种分开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没有流场的结构,其扩散层[4]材料可 以为多孔金属板(多孔钛板、多孔镍板)、金属丝网(镍网、钛网、钛纤维毡)、 碳材料(碳纸、碳布、碳毡)等,流场加工材料可以采用金属板或石墨板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MEA[5]的制作可以采用喷涂、刷涂、电镀、化学 镀等手段将催化层与扩散层结合,然后与质子膜热压;也可以将催化层与质子膜 采用喷涂、刷涂、电镀、化学镀等手段结合为催化剂覆盖于膜(Catalyst Coated Membrane,简称CCM)或热转印制备MEA后直接装入电解槽,靠螺栓扭紧力 与扩散层结合。两种不同MEA组合方法中可以在催化层与扩散层之间添加其他 导电物质,如金属钛粉、碳粉、碳黑、氧化钛、氮化钛、碳化钛等,也可以不添 加。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阳极一体化扩散层流场[6],其材料可以为多孔金属 板(多孔钛板、多孔镍板)、金属丝网(镍网、钛网、钛纤维毡、不锈钢纤维毡)、 碳材料(碳纸、碳布、碳毡)或几种的混合层等;其成型可以为直接模具压制或 注塑成型,也可以为材料经过抛光、打磨、酸洗等预处理后电加工或机械加工成 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62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