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氧化铁纳米材料高效便捷治理面源污染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24313.X | 申请日: | 2008-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6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潘纲;李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氧化铁 纳米 材料 高效 便捷 治理 污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氧化铁纳米材料高效便捷治理面源污染的方法。具体的说,是利用无毒、易于生物降解且廉价的高分子聚合物和普通的铁盐为原料,通过简便的合成技术,制得纳米铁材料的方法。可将这种材料渗透分散在土壤的亚表层中,形成一种含有氧化铁纳米材料的土中墙,吸附流经土中墙的含磷水体中的磷,以此达到治理由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人畜粪尿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引起的磷素面源污染问题,具有高效、便捷以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染控制领域。
技术背景
近10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迅猛、人口的激增以及湖泊利用强度加大,而湖泊的水污染控制和保护措施滞后,使得湖泊污染,特别是富营养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家对35个主要湖泊的调查表明,每天有5.646×106t废水入湖,占全国排放量的6.6%。但是随着点源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强,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我国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的太湖、滇池和巢湖为例,面源污染(包括人畜和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入湖全氮和全磷负荷的主要来源,其中全磷的贡献率分别为30%、41%和73%。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2004年我国化肥用量为4629万t(其中氮(N)、磷(P2O5)、钾(K2O)的用量分别为2583万t、1458万t和588万t),超过世界总用量的1/3,居世界之首。按总播面积计算,全国平均磷肥施用量达94kg/hm2。据统计,2005年我国有机磷杀虫剂仍占农药总用量的39.4%,占杀虫剂总用量的70.5%。长期、大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必然导致面源污染的发生和加剧。2004年我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2715亿t,其中总氮和总磷的产生量分别为1530万t和640万t。根据当前城镇人粪尿和规模化养殖场的牲畜粪尿的收集比例和堆制、储运过程中的损失程度等情况计算、未被利用而直接进入环境的有机肥料N和P2O5量分别达到1089万t和201万t,其中绝大部分氮磷直接进入地表水。人畜排泄物的直接进入地表水是当前一些人口密集、集约养殖场发达地区的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今年来对太湖流域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表明,畜禽排泄物对水体氮素和磷素面源污染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28%和44%,人体排泄物分别占31%和24%,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目前已有的治理面源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多水塘系统,缓冲带,湿地系统和可渗透反应墙。多水塘系统的概念首先由尹澄清(1989年)提出,它是一类特殊的人工水塘湿地生态系统,是以水塘为点,沟渠为线的流域系统。多水塘系统在滞留径流、循环利用水和营养物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有很好的效果。然而,滞留池效率受入水和降雨的时空影响较大,功能较单一,对系统中植物的种类有一定要求,占用一定土地资源。缓冲带可以防止污染源与河流、湖泊贯通,减少侵蚀迁移的土壤进入水体,截持土壤侵蚀的养分污染物,改善水质,但是也要占用一定土地资源,需要不定期的人工管理和养护,其效果持久性有待考证。湿地作为陆生系统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通过土壤吸附、植被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减少进入水体的氮、磷含量。同时存在的缺点是,构建成本高,地域选择性强,受季节变化影响大。可渗透反应墙技术因操作简单,净化效率高,补给地下水资源,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其地表的植被可丰富绿化层次,美化环境,为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然而,这种技术建设成本高,容易发生下渗通道堵塞问题。
由于面源污染的时空分布、发生时间和量的不确定性,应用上述技术为其建设专门的处理设施显然是不经济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且这些技术主要针对地表径流中营养盐的流失,然而,渗透到地表以下的营养盐,可以随着壤中流(土壤中的径流)最终同样进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对于土壤中营养盐的流失,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应用纳米材料治理磷素面源污染的方法。具体的说,在自然重力作用下,将纳米铁材料渗透到土壤中,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使其具有很强吸附磷素的特性。因此,当含磷的地表径流通过处理过的土壤,由于土壤的吸附作用可以将磷素保留在土壤中,防止其进入湖泊、河流和水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本发明具有材料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不必占据特定的土地空间修建一定的设施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43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